首页 > 历史焦点

斯大林在俄罗斯的地位

时间:2017-08-19 19:38:19

斯大林在俄罗斯的地位

导语:大浪淘沙,历史终将证明才是真正的英雄!风风雨雨都过去了,现在再看斯大林,斯大林在俄罗斯的地位如何?1、赞扬斯大林的,2、批评斯大林的,3、总的来说斯大林的功还是大于过的……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两者人数的比例约为3比2。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和民众涌现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思潮。2003年3月5日,在斯大林逝世50周年 之际,这股思潮达到一个高峰。

对斯大林的评价始终充满了争议

斯大林在俄罗斯的地位

斯大林是继列宁后苏联最主要、而且是功绩最高的领导人,其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卫国战争等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因此对其评价不可能是单一的,就是说不可能是全面的肯定或是全面的否定。特别在是形成苏联主体的俄罗斯地区,人民的评价就更是这样。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赞扬斯大林的,主要的原因有:

(1)斯大林参加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对苏俄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俄国十月革命后进行了反侵略的保卫战争,这一时期(1918年至1920年)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高尔察克也进行了叛乱,对这些抗抗争中斯大林都作出了重要的;

(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走出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期使苏联在重工业、军事方面迅速强大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同时拥有了保卫和平的一定力量,这也就为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战胜德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

(4)领导进行了卫国战争,对打倒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和帮助其他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斯大林还帮助东欧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使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组建华约,有利于苏联国际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6)二战后经过建设和发展最终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进行争霸,形成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风光一时。

2、批评斯大林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斯大林统治时期进行了大清洗运动。“大清洗”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一场针对隐藏在内部“人民的敌人”的运动,西方多称之为“大恐怖”。它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被害案件,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才算告一段落。大清洗运动导致苏联许多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受到迫害,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事、政治人才曾经一度紧缺;

(2)批评斯大林最多是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早期使苏联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但是长期的产业失调,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且制度越来越僵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3)斯大林治理苏联时期,统治内部出现生活腐化、贪污腐败现象,从而使人民面临着沉重的负担,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人民的不满。

3、总的来说斯大林的功还是大于过的,并且苏联最终解体也不仅仅是斯大林方面的原因。还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的失败统治和失败的改革。

对斯大林的评价始终充满了争议

一个国家的激情实验

新经济政策被提出,是为了应对苏联刚刚建立时期的经济困难,斯大林要比列宁更坚定的倡导这项政策。但到了1920年代末期,斯大林突然抛弃了这个选项,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习惯于懒散拖沓的基层官僚,很快就感知到斯大林通过权力最高点所传递的巨大压力。

为什么斯大林会突然作出根本性的政策转变?一些传记作者和历史学家通常认为,这是他凝聚苏共领导层,辨识领导成员忠诚度的一种方式。这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原因在于,权力集中的领导人考验下属忠诚度有很多种方法,即便选择转变政策,也可以在考验期结束后回调政策,但斯大林却没有那样做。罗伯特·谢伟思在书中指出,斯大林当时作为苏联最高领导者,对国力疲弱以及西方世界整体敌视感到焦虑,而斯大林采取的政策在推行后,伴随着西方世界上演1929年大萧条,显示出了苏联政治模式在提升国力方面某种程度的优越性。

斯大林执政时期以充斥着极其残酷的内部清洗、社会清洗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苏联更早的完成了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的装备,“恰好”成为抵御德国法西斯入侵并最终反攻取胜的关键力量。这并不足以为斯大林主导的清洗翻案,或者减轻其罪责。罗伯特·谢伟思在书中专辟一章“恐怖经济学”,对苏共192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一连串消灭富农阶级、清算反苏维埃的其他阶层和群体人士的政策予以了严厉批评。斯大林曾提出要求,农业集体化应自愿实行,将以暴力等方式胁迫乃至强制要求农民服从的责任归于地方官僚,书中评价指出,这是不诚实的做法,明确举出了斯大林严惩集体化推行不力的地方官僚等政策诱因的证据。

早期曾是一名加入革命队伍的知识分子的斯大林,对文化改造和建设抱有格外的兴趣。他真诚的推进读写、算术、卫生保健乃至民族艺术在苏联范围内得以普及,加之他主张的赋予俄罗斯民族之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各民族一定程度的分离权,成为了后来苏联全境民族分离分裂运动高发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文化艺术各领域的杰出分子,斯大林一方面注重包装其中的优秀个例,甚至鼓励知识分子拿出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杰出的成果,另一方面因为其从事过报纸编辑的缘故,特别注重意识形态审查。在科学方面,斯大林执政时期既出现过李森科那样的笑柄,但不可忽略的是,苏联基础科学和尖端科学确实弥补了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在个别领域甚至得以大大超出。

《斯大林传》一书用了很大篇幅来记录斯大林主导下的苏联肃反运动。这场运动造成数百万人殒命,也致使苏联建国后的头二十年各领域精英人物被清洗殆尽,从而导致了德国入侵时的巨大被动。肃反运动的起因是斯大林从多起孤立事件中,洞察到他所认为的联系,比如被逐出苏联的托洛茨基不断公开发表非议苏联政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观点(旨在嘲弄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政府及共产国际),基洛夫遇刺,炮兵团统帅那哈耶夫发动兵变,西班牙内战,德国法西斯发起的意识形态挑战,以及来自民间的、更为广泛的对农业集体化等政策的集体反抗和消极反抗。罗伯特·谢伟思认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狂热传统和斯大林本人的性格结合在一起,引燃了这场空前的清洗悲剧。

从西方的救星,到西方的祸害

苏联1939年与纳粹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在斯大林、莫洛托夫等苏联领导人此前多次以公开或秘密方式表达与英法建立同盟关系愿望未获回应的结果。日本发起全面侵华并以所向披靡之势席卷中国华北、华中,更让斯大林忧心忡忡。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的目的,很明显是“水东引”,让希特勒去祸害苏联,斯大林通过条约反过来让德国铁骑首先踏入了西欧,客观上起到了延缓苏德战争爆发的作用,也让几个世纪以来追求欧洲大陆战略均势的英国外交传统受到重挫。但无论怎样,斯大林在这项条约签署之后,对希特勒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幻想,一方面忧虑德国入侵,另一方面却是用主动抢占战略要地的方式一次次的触犯激怒纳粹战争狂人,苏联国内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苏德战争的爆发,让美英苏三强最终结盟。斯大林领导的苏军统帅部对苏联打赢这场战事,不仅在军事指挥方面,而且也在相关的外交政策、政治组织、社会文化政策、经济动员等领域作出了极大调整。这本书对此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二战期间,西方国家的政界和媒体强调斯大林的坦率与坚定,将之包装为可以与西方打交道、可以为西方人民信赖的“大救星”。

但这一切在二战结束、冷战开启后都变了模样。斯大林不仅在苏联国内重启紧缩和高压式的统治模式,在苏军占领控制的中东欧仆从国也采取了极其苛刻和武断的打压,此外对凭借一己之力获得成功的中国同志给予了压制。苏联农业集体化、工业化、肃反、卫国战争胜利等事业成功的“经验”让斯大林建立了随心所欲推行自己想要推行的政策的自信,以及底气。

斯大林默许了社会主义阵营内有关他的个人崇拜浪潮,甚至开始公开发表针对语言学等学科的学术批评文章。对此,《斯大林传》的评价是,“斯大林是个很有思想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尽力理解自己发现的这个世界……在不断的学习中,他的思想中出现了一些基本的变革。斯大林不断积累,然后加以消化吸收。他不是一个有创见的思想家,也不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但可以说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现在的俄罗斯如何评价斯大林

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和民众涌现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思潮。2003年3月5日,在斯大林逝世50周年 之际,这股思潮达到一个高峰。

苏联解体以来,围绕斯大林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但这一次的特点,正如《消息报》指出:“在人民领袖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为他恢复名誉完全成为有组织的行动。”同时,如果说过去对斯大林的情感主要在老一辈人中,现在则呈现出向俄罗斯年轻人转移的倾向;如果说过去主要是共产党人纪念斯大林,现在则扩大到其他党派和民众。2002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时说:“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这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名字相关联。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可见,目前俄罗斯对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引起了相当层次、相当范围的关注。

俄罗斯共产党对此观点十分鲜明。早在1999年12月21日,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拜谒斯大林陵墓时的讲话对斯大林的评价就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他说,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史,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2003年3月3日俄共在莫斯科“巴库”电影院举行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活动,整个晚会响彻歌颂斯大林的歌曲。人们纷纷表示:“不准玷污历史”,而把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只看作是“过火”行 为。

据最新统计,重新肯定斯大林已经不局限于共产党(占该党被调查者75%),最多的是自由民主党(占该党被调查者83%),在亲总统的俄罗斯政党“统一俄罗斯”中肯定斯大林者也占到被调查者的58%。2003年6月10日,《真理报》、《消息报》等多家报纸报道:“统一俄罗斯”诺夫戈罗德分部在当天会议上,将其报纸《我们的时代》主编阿·维诺格拉多夫开除出党,因为他一个月前在报纸上发表攻击斯大林的文章,“犯了政治错误”。甚至在右翼党派“苹果”党中,肯定斯大林的也 占41%。

至于俄罗斯民众在这方面的观点,据国际文传2000年4月21日统计,在问卷调查中,对俄罗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家评价,居第一位的是斯大林,占被调查人中 11%;其次是列宁,占10%;普京居第三位,占6%。2003年3月26日,俄罗斯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罗米尔”,就斯大林逝世50周年进行民意调查,发表题为《斯大林———这条“暴龙”又活了?俄罗斯人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文章写道:“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斯大林并没有死,而作为一个伟大的受尊重的所谓‘暴君’活着。而且对他的爱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来自‘人民’方面,而是来自广大‘群众’。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 度。两者人数的比例约为3比2。

一、重评斯大林的背景

1.这是当前俄罗斯存在的深刻社会危机的反映

近年来俄罗斯国际地位日渐式微也使他们怀念斯大林时代的俄罗斯大国地位。《消息报》指出,只要扼住俄罗斯咽喉的手没有松开,斯大林就会在所有人的心中活着。

2.斯大林牢固地和“稳定”、“秩序”这两者连在一起

戈尔巴乔夫当上苏共领导后,曾经猛烈批判“斯大林的集权体制”,提出代之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结果造成苏联社会和思想的混乱无序,导致苏联解体。经过这些年苦难的教训,俄罗斯人总结出了稳定和秩序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对俄罗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

相当部分俄罗斯人希望未来俄罗斯政府是强有力的。在对2004年俄罗斯总统人选的民意调查中,有 35.8%的人希望当选总统“应当有一双强有力的手”。

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并不意味着对苏联历史,包括斯大林时期一些错误思想、方针、政策的肯定。正如尤·叶梅利亚诺夫指出,揭示那些否定斯大林的谬论的虚假性,对于清除强行填充到人们头脑中那些欺骗性的意识是必要的。这些关于斯大林的谬论和谎言不仅歪曲了俄国领导人的形象,而且扭曲了俄国人的历 史观念。

二、关于斯大林某些历史事实的澄清

尤· 叶梅利亚诺夫在其著作《对斯大林编造的谎言》中指出,过去强加给斯大林的几项罪名主要是:违背列宁明确要解除他领导职务的遗言,篡夺了党的领导权力;为了建立其个人专政、实行残酷的恐怖行动而首先打死基洛夫;由于其多疑的性格,斯大林大清洗消灭了很多军队领导人,导致卫国战争初期红军的失利;过于相信希特勒,忽视有关希特勒将进攻苏联的警告;等等。最近俄罗斯学术界大量论著是围绕着关于斯大林历史事实澄清问题的,内容涉及斯大林所有有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1.关于流放少数民族问题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曾经把部分少数民族从当地流放到边远地区。伊·佩哈诺夫在其著作《斯大林为什么迁徙部分民族———鞑靼、车臣、印古什人》中指出:“‘镇压少数民族’目前仍然是那些反对斯大林的人安在他身上的罪名。”佩哈诺夫认为,“斯大林这样做‘有非常重要的理由’。而且‘镇压少数民族’这句话不确切,主要涉及克里木鞑靼人、车臣和印古什人”。为什么当年要放逐这些民族?他说:第一,这些民族在战争中有投敌行为。根据贝利亚1944年5月10日给斯大林的报告,克里木鞑靼人有2万人参加苏联红军,但在1941年红军从克里木撤退时,这2万人全部逃离红军,并加入德国占领军。车臣和印古什人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第二,并非如过去所说“斯大林因这些民族的部分人犯罪而惩罚整个民族”,实际上这些民族绝大部分成年男人都卷进去了。第三,并非把整个民族都迁徙了,这些民族中一些参加了红军的人,包括一些妇女并没有迁徙。第四,可以与此比较的是:1942年2月19日,在与日本开战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命令,从美国西部某些州把所有居住在美国的日本民族无一例外迁移到中部地区的集中营。按照这个命令一共拘禁了12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是美国籍人,其余的也都是合法居住在美国的人。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解除了所有在美军服役的、在日本出生的军人的职务。后来美国历史书籍在谈到这件事时,认为由于这样做,整个战争时期没有一个敌人踏上美国领土。

当然,怎样看待斯大林对这些民族实行强制迁徙,在学术界还存有争论。很多俄罗斯学者出于对今天车臣局势的忧虑,在评价当年的车臣问题时或许带有情绪,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2.斯大林与宗教

以往盛传苏共和列宁、斯大林迫害宗教人才。例如,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写道,被斯大林“直接处死或慢慢虐待致死的受害者包括……宗教界人士、虔诚的信教者及其亲属”。2003年3月6日,阿·斯捷潘诺夫在《领袖之谜———斯大林政治肖像》一文中写道:“从1927年下半年苏共开始调整宗教政策。主要表现就是支持传统的东正教,不支持东正教中的‘革新教派’。1943年9月斯大林和东正教总主教阿列克谢、尼古拉等人座谈,主教们感到十分满意。共同解决了以下问题:(1)容许召开已经有18年因国家禁止而未能举行的教徒会议选举总主教;(2)恢复东正教教会事务协商会议; (3)容许开办神学院;(4)容许出版宗教书籍,包括定期刊物;(5)释放还关押在监狱、集中营及流放地的神职人员。正是由于苏共和宗教界关系的改善,宗教活动迅速恢复,在战争初期实际上已经停止活动的教区中有150~450个教区恢复活动,还重新开放多达2200个教堂。”所以,斯捷潘诺夫引用著名牧师德米特里·杜普科1995的一段话表达他对此的看法。杜普科说:“斯大林就是我们的上帝。他建立了如此强大的国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崩溃的国家。他保卫了俄罗斯,并向全世界证实了 她的价值。甚至我们全俄大牧首阿列克谢也把他称为上帝式的领袖。当他逝世时全俄东正教都为他祈祷。”

3.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

2002 年,两名亲身经历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出版了自己写的书《斯大林统帅》,俄罗斯著名学者、科学院院士、原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库库什金亲自为之作序:“以往关于卫国战争的大量著作较少涉及苏联最高军事指挥部的活动,这样关于战争的总体情况就是不完整的。更为遗憾的是还出现大批歪曲历史真相、特别是歪曲最高统帅部活动的反科学的所谓学术著作,集中在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斯大林进行残酷无情的攻击。如他们提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遵循斯大林的领导、恰恰是违背他的领导取得的。这两个老战士写的书以雄辩事实证明了斯大林作为统帅在俄罗斯特殊历史条件下带领苏联人民取得战争胜利的伟大功绩。出版社在介绍这本书时写道: “该书以详尽的档案文件和史实描写斯大林作为战争统帅的活动,斯大林的活动与苏联人民和苏联军队是不可分割的。该书还尖锐批评了那些试图贬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作用和苏联军事艺术的作用的论调,这还是第一次出版这样的研究著作。”该书认为,斯大林作为伟大统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战争的全部过程中善于选择主要打击方向;建立并善于利用战略预备队;发动战役的突然性、适宜性和 坚定性;能巧妙地集中、调动部队。

否定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作用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代价论”。这种观点认为:尽管战争取得胜利,但斯大林似乎不顾士兵的生命,为之付出“过大的代价”。如语言学博士鲍里斯·索科诺夫断言苏军死亡人数与德军之比为10比1。《斯大林统帅》引用大量文献加以驳斥:第一,战争中斯大林曾多次发出命令要尽量减少牺牲。第二,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颁布了著名的227号文件,即“一步也不准后退”的命令。由于文件规定对擅自撤退、擅离职守等临阵脱逃行为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对前线部队实行火力督战……被认为是过分残酷。该书指出,在当时德军已经深入苏联领土使苏军战斗处于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严厉的措施是不可想像的。事实上,在发布这个命令后,当年底苏军就逐步扭转战场形势,德军疯狂进攻被遏制。第三,按照苏军总参谋部的统计,苏军与德军实际死亡之比是 1.3比1。苏军比德军多损失一些人是因为战争初期德军的突然袭击,以及战斗中苏军对德军的人道主义。

4.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点

阿· 斯捷潘诺夫认为,斯大林是布尔什维克党内民族问题最大的专家和权威,早在年轻时就关注民族问题。1904年他曾撰文论述“怎样理解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民族问题”,坚决反对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犹太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倾向。十月革命胜利后,斯大林制定了国家民族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期内部严酷的斗争逐步形成的。

(1)和民族分裂主义斗争。斯大林和那些打着“民族独立发展、保持民族传统”幌子的政治企图进行了无情的斗争。1926年4月斯大林曾坚决反对“乌克兰化”的企图。此后,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鞑靼等共和国的民族分裂主义者也遭到解职或镇压。

(2) 民族平等。在处理犹太人问题上,证明斯大林坚持了民族平等原则。斯大林一方面反对歧视犹太人,1927年在联共(布)15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指出:“最近在部分党组织中存在反犹太人情绪,必须与之作无情斗争。”1931年他又说道:“反犹主义是一种极端沙文主义……对那些积极的反犹主义者按照苏联法律可以判处死刑。”另一方面,革命胜利后,特别是在以色列国家建立后,苏联的犹太人民族,甚至在占据国家高官位子的苏联犹太人中产生了犹太复国主义情绪,斯大林与这股思潮开展了斗争。总之,斯大林努力避免在民族政策上出现偏差,在各级领导机构中充实各民族代表,从具体政治形势出发保持民族平等原则。

(3) 以俄罗斯民族为支柱。斯大林坚决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同时他也有勇气公开反对“仇俄、憎俄”思想。如在20年代的党内斗争中,1923年在党的12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不顾当时在与托洛茨基的斗争中布哈林是其同盟者,公开反对布哈林的“仇俄”思想。在1945年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祝酒词中,斯大林发表了对俄罗斯民族热烈赞扬的讲话。

总结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一方面主张民族平等,另一方面认为俄罗斯民族是国家的基础和国家的领导力量。斯大林成功的民族政策使他获得“各民族之父”荣誉称号。在俄国历史上,除斯大林外,只有1721年彼得 大帝在北方战争胜利后获得同样的称号。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

2001年,俄罗斯《对话》杂志发表了莫斯科大学历史学副博士瓦·萨哈罗夫的文章《论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贡献》,不仅肯定了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工业化问题、集体化问题、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而且从整体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003 年3月5日,《俄罗斯杂志》刊登《斯大林的生与死》一文,阐述在“世界革命”和建立国家形式问题上斯大林对马列主义的发展。文章写道,斯大林从1898年入党后,除到国外参加党代表会议外,一直在国内工作。他从1912年即是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政治局成员。1917年2月领导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 1917年夏天列宁转入地下活动后,斯大林成为党的实际上的领导者,十月革命前夕领导党的武装起义中心———彼得堡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他是十月革命具体操作的领导者。因此他对俄罗斯人民十分了解,较之其他领导人,更能从俄国实际情况出发而不以教条式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斯大林的知识和才智超过了列宁,他对很多事情的预见性远远比列宁 准确。

在1920 年,斯大林是惟一一个反对红军进攻波兰的人。他不是从书本出发分析波兰人的情绪,而是知道波兰当时不可能爆发任何形式的革命,红军到波兰也得不到人民支持,将会不光彩地失败。因此他建议红军打到苏波边境就够了。但列宁却从马克思“世界革命”的理论出发,同时相信“统帅”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虚假的作战报告 (斯大林当时曾被迫在《真理报》上表述自己的不同观点)。红军开进波兰,却在华沙遭到惨败。列宁后来承认自己在此问题上的错误,斯大林为了维护列宁的声望,从此不再提起这件事。

在关于建立苏联国家形式问题的争论上,斯大林主张建设联邦制的国家,列宁主张建立联盟形式的国家。在起草第一部苏联宪法时,斯大林的意见被忽视了,建立了一个各加盟共和国拥有完全主权、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的联盟式国家,而不是集中的联邦制国家。直到苏联解体后的今天,人们才看清楚这场争论中的一些实质问题。

2003年2月5日,阿尔图宁·尼古拉在《斯大林政策分析及其对俄罗斯进一步发展的意义》一文中指出,以前历史学家认为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等人的斗争是争权夺利,事实上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理解。托洛茨基从其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出发,强调“共产主义就是金融国际化”,他试图在俄罗斯建立由国际上的银行提供资金、由金融国际统治的政权。斯大林对此是坚决反对的。所以,托洛茨基攻击斯大林只是口头的共产主义,实际上是狭隘民族主义,把斯大林称为民族共产主义者。

1922 年列宁建立了有国际资本加入的俄罗斯中央银行,但斯大林并没有赋予它发行货币权力,把国家银行贷款百分比控制在银行服务水平上。同时斯大林为了消除“精英统治”,提出发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目的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有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因此国际金融在俄国的立足遭到失败,于是策划对苏联的战争。希特勒就从美国银行家及德国金融家那里获得了几百万美元和马克。阿尔图宁·尼古拉强调,斯大林能从俄国现实情况出发,不是从马克思主义本 本出发。

四、对斯大林历史地位的评价

历来对斯大林的评价无非是基本否定、基本肯定、有功有过等几种观点。这一次俄罗斯学界对斯大林历 史地位的评价有以下特点:

第一,强调不能脱离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环境来评价当事人。尤·叶梅利亚诺夫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斯大林不仅是时代的骄子,而且是这个时代的创造者。他常常为了加速前进而使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甚至这些代价并不始终是那么完全合乎理性的、值得 的。例如:他试图使党内和社会思想领域保持一致,而对有独立思想的人实行无情镇压;30年代初造成的饥荒;俄罗斯农村长期的落后与贫穷;成千上万人历经逮捕和审讯,……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造成的直接后果。尽管从时代要求看这有可以理解的成分,但斯大林本人执拗、专横、过分严酷的性格也起了很大作用。斯大林必须把一个多年来散乱、懦弱、贫穷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为达到这个目的,有时更加剧了这种严酷性。但不管怎么说,斯大林并非出于个人目的,斯大林 的胜利也是国家的胜利。

俄学术界广泛流传一种说法:斯大林靠使用暴力达到目的。这种观点认为,斯大林仅仅是依靠专制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经过工业化、强制集体化、镇 压、战争,才成功地把俄罗斯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

阿尔图宁·尼古拉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批驳,指出: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掠夺一空的贫穷国家,而居于领导层的是幻想国际金融资本统治的托洛茨基分子。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怎样贯彻自己的方针?严峻的国际形势要求建立强大的工业以保证国防生产能力。但哪里找这些生产力?俄罗斯是一个农民国家,只能依靠农民建设工厂,如马格尼钢铁厂、第聂伯水电站,但拿什么东西养活这支生产大军?俄罗斯单薄的、落后的农业承担不了这个任务,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实行集体化。同时,必须建立拥有知识水平的管理队伍,从哪里找这些人?管理阶层都是被托洛茨基分子把持的,只有从工农队伍中找寻,因此大规模地开展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运动,所以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达到了人人识字的状况,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的。国际金融资本看到由于斯大林的活动,苏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榜样,他们正日益丧失对世界的支配,于是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斯大林依靠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人民,战胜了法西斯。战后同样是在十分艰巨的条件下,在国际金融资本威胁、恐 吓下,短期内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阿尔图宁·尼古拉否认斯大林政权主要是依靠暴力。他说,斯大林政权的民主性体现在:保证每个人(无论其出身或处于什么地位)都有受到尽可能高的教育的权力;在管理的各个环节消除了“精英阶层”的垄断;在各个社会劳动团体间消除了对劳动产品的高价垄断,因 为这极易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严重对立。

第二,强调斯大林当时所制定的措施对后来俄罗斯发展的意义。对斯大林政策评价存在着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的政策是暴君的、恶行的政策,由此篡夺了政权,建立了专制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安排构想,它能保证国 家稳定发展,从而使俄罗斯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阿·涅克列萨指出,斯大林的贡献是试图在苏联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按照一种新观念安排生活。出于卫国战争的严重教训,以及新的 “冷战”的来临,斯大林在1946年2月提出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任务。事实证明这是非常适宜的,这就是建筑在原子宇航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纲领,并建立了强大的科学院及其遍及各地的分部。这个计划取得有效的结果:1949年苏联造出原子弹,打破美国的核垄断;1953年氢弹爆炸;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成为宇航大国,从而使苏联跻身于20世纪 70年代的后工业社会国家中。俄罗斯今天由于拥有热核武器仍是世界强国,其基础完全是在斯大林时期奠定的。斯大林亲自领导了这方面的全部工作。但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激励精神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消失了。由于惰性,苏联没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会文化革命的浪潮,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的非斯 大林化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创新精神抛弃了。

斯大林的另一个贡献是,在吸收俄罗斯学术界全部地缘政治学说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地缘政治学说。斯大林地缘政治学说的一个观点是:斯拉夫民族联合起来。据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吉拉斯回忆,有一次斯大林把他带到世界地图前说道:“西方(美国和英国)从来不希望俄罗斯强大,不希望看见俄罗斯成为一个强国,不希望这些空间成为红色地带。只有斯拉夫人联合起来,才能对抗他们的侵略。”另一个观点是斯拉夫民族团结的历史继承性。在1945年5月9日和9月2日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会议上,斯大林在演说中说,这个胜利是自1904年俄日战争俄国失败以来,俄国为洗刷历史的污点苦苦等待40年才盼来的胜利。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几个斯拉夫国家都已分离的情况下,俄学者更能感受到斯大林地缘政治学 说的意义。

阿尔图宁·尼古拉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而斯大林给个人留下什么?在其逝世之际,工作人员在他的驻地仅仅找到几双织补过的短袜子,几双鞋跟都已磨破的皮靴和两套军服,其中一套是他每天都要穿的,另一套是用于节日检阅穿的。斯大林的政策是关于俄罗斯进一步发展观念的基础。由于这个政策,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更不应受到指责的。但在这之后,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以上简要介绍了当前俄罗斯学术界和民众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情况。反映了在苏联解体后,他们对如何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0年历史等方面一些观点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但同时也需要指出,俄罗斯学术界和民众对斯大林评价还有不同看法。更为重要的是,正如俄罗斯学者强调,如果重新评价斯大林被认为是要恢复斯大林时期那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肯定那一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个人专权、禁锢思想、目无法纪等不正常现象,则是完全错误的。

罗伯特·谢伟思《斯大林传》

1953年2月28日晚,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受邀到斯大林的别墅看电影。这场聚会与之前若干次一样,拥有丰富而充足的优质酒水供应,主人好客,而客人也如常提心吊胆——晚年的斯大林热衷挑起同僚之间的争斗,自己再作为仲裁者来决定其他人的命运,他还喜欢用高度酒灌醉客人,以便听到真话。

这场聚会在3月1日凌晨4时结束。这一天上午,斯大林没能正常起床,但卫队成员不敢在没有获得他本人授权的前提下私自进入卧室探视。斯大林即将为其享有的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付出惨痛代价。下午六点半,房间灯光亮起,但斯大林还是没有走出房间。直到晚上十点,有紧急文件需送交斯大林本人,卫队成员才经讨论,派出代表胆战心惊地走进房间。

斯大林蜷缩着坐在地板上,不能开口说话,小便失禁,他中风了,掉在地板上的手表显示的时间是下午六点半,即开灯的时候。没有人敢前去扶起他并交医生,卫队成员向上级请示,上级又向更高的上级请示,连前一天才来赴约看电影的马林科夫等苏联领导人也不敢做出草率决定。斯大林的喜怒无常是出了名的,从其掌控苏联权柄之日起,就有无数的受害者因此莫名其妙遭遇残酷迫害。

《斯大林传》,罗伯特·谢伟思著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苏联领导人没有造成任何耽误,斯大林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也不得不拖到3月2日早上七点(实际救治时间)。因为在此之前,斯大林制造了其毕生制造的最后一起重大政治冤案,即所谓的“医生案”,大批医术精湛的医生为此被关进了卢比扬卡监狱。3月5日上午九点五十,斯大林离世。

赫鲁晓夫在3年后发起了对斯大林的政治清算,这其实是斯大林离世前其所有核心同僚的愿望。之所以时隔3年后才开始清算,很重要的原因是苏共内部的继承夺权纷乱,但更根本的因素在于斯大林在世期间制造了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个人崇拜,以至于继任者在斯大林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本不敢以任何不敬的方式诋毁已被神化的斯大林。并且,斯大林掌权期间,没有任何核心同僚拥有足够接班的政治权威,所有可能挑战乃至于稍稍挑战其权威的人都被掀倒。

几十年之后,俄罗斯人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独裁,但仍有很多人怀念斯大林和他统治的那个时代。2000年及之后的历次民意测验证实了这一点,俄共及俄右翼政党自由民主党(日里诺夫斯基领导)都强调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打败德国法西斯入侵等方面的巨大功勋。俄罗斯人不想回到斯大林时代,却在每每面临俄罗斯主权遇到挑战、边疆分离分裂势力作乱、恐怖主义袭击、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刻,怀念那个独裁者。而这也是让西方世界乃至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

英国著名俄苏史研究专家、牛津大学历史教授罗伯特·谢伟思曾著有《托洛茨基传》、《同志们:共产主义世界史》、《列宁传》等广受好评的作品,他写成的《斯大林传》近日引进内地出版。这本书是在掌握大量史学界未曾广泛掌握的、莫斯科档案馆文件资料,并经查证当事人亲历证词、私人收藏所写成的,全面深入地回顾了斯大林一生。《斯大林传》一书的基本观点是,迄今为止,有关斯大林的许多评价仍有神化的不实之词,但这个人确实也受到了妖魔化——“斯大林是一个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的人”,善于取悦他人(如果他觉得必要,比如罗斯福总统);有阴谋家的谋略,也有官僚所具备的手腕;与诋毁者所称不符的是,他确实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编辑水平;他的政策既有理性的要素,也有许多荒诞不经的要素。

从边缘步入革命中心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什维利,1878年12月6日出生于格鲁吉亚。格鲁吉亚19世纪被强行并入俄国,格鲁吉亚民族则必须接受强势的俄罗斯文化同化。这样的民族背景,对斯大林日后提出的民族理论具有重要影响,也埋下了苏联解体后发生在俄罗斯等国的分离分裂冲突的伏笔。

斯大林的父亲是个酗酒的鞋匠,母亲则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父亲带来的家庭暴力,格鲁吉亚人对抗沙俄统治表现出的灵活性(换个角度看就是狡猾性、易变性)、充满愤恨、热衷报复,在后来则放大化地形成为斯大林的政治性格。罗伯特·谢伟思也指出,斯大林的“报复心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他喜欢击垮对手……(也背弃了)格鲁吉亚的文化(当中)对家庭、朋友、当事人的忠诚。”斯大林掌权后,处死了自己的姻亲、老上级,甚至那些赞助其早期参加革命的人。

1894年,斯大林到第比利斯上中学,就读于一家优秀的东正教中学。诋毁者们通常鄙视斯大林的文学、文化素养,但实际上,斯大林在他的母校获得了颇为全面的语言文化教育,成绩名列前茅。学校也成为他接触革命思想和团体的渠道。

斯大林是以文学青年、报纸编辑、知识分子的角色加入革命的。他多次被抓入监狱,还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十月革命之前,他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并没有扮演令人印象格外深刻的角色,甚至相反,他通常处于政治派系斗争的弱势地位,并因为糟糕的脾气和混乱的私生活而遭到同伴鄙夷,谁也没有估量到他的政治前途。

斯大林的第一次婚姻,以妻子在生下孩子后不久肺结核发病去世告终。这起事件也成为有关斯大林传记中的一个重要争议,一些人认为由此让斯大林变得更为冷酷乃至嗜杀。罗伯特·谢伟思对这种流行说法持怀疑态度,他更倾向于认为成长环境,以及他成年后参与的政治革命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文化对斯大林的政治人格起到的更重要影响。丧偶的斯大林因为全身心对革命的投入,也获得了列宁的认可。

一个格鲁吉亚人何以成为苏联领袖?

1917年3月,斯大林回到俄国首都、革命中心彼得格勒。他刚刚结束了长达4年的流放生活,他被布尔什维克党的时任领导群体所冷落,另一个刚刚加入党的领导人则赢得更盛名望,也将成为斯大林的最重要政治对手:托洛茨基。斯大林相比对手,仅仅拥有民族问题研究方面的更权威经验,而在军事斗争甚至报纸编辑(发动群众)等方面都远逊于托洛茨基。

更让他本人感到失望的是,长期流亡海外的列宁对革命形势提出了若干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革命成功后立即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来自边疆地区农村的斯大林则对此主张嗤之以鼻,认为是行不通的。这种分歧在《斯大林传》一书中可以找出多处,说明在没有执掌最高权柄之前的斯大林,是有能力和意识提出更贴近现实的政策主张的(激进程度远低于列宁和托洛茨基),后来的改弦易辙很能印证没有监督、拒绝监督的权力对人本身所起到的腐蚀效应。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长),尽管这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职务,但确实逊色于外交、军事、经济等要职。列宁和托洛茨基认为在俄国革命后,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热潮也将连带掀起,斯大林对此持保留意见,事实证明后者的判断更为准确,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类似革命很快平息,葬送了整整一代社会活动精英。

外国干涉军和本国叛乱四起,彼得格勒及莫斯科等地面临弹尽粮绝之困,斯大林受命到察里津征购粮食,他超出授权将自己作为布尔什维克党派出的专门特使,接管了当地的军政大权,指挥红军对白军作战,铁血平叛,不惜大肆杀戮。这段经历使得察里津后来被更名为斯大林格勒,二战期间还成为了重要战役的发生地;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斯大林高度强韧的个人品质,此特点是托洛茨基等多愁善感的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从而让斯大林获得了列宁的进一步重视,尽管两人的政策分歧始终没有消除。

托洛茨基在政治上的任性,导致了他在列宁面前的形象越来越糟糕,斯大林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列宁1922年口述了一份极不利于斯大林,同时也谴责了托洛茨基的遗嘱,但没有下决心罢黜这两个人。托洛茨基像30年后的贝利亚那样,因为得罪了太多同僚,以至于斯大林轻而易举的排除了列宁的若干直接批评,而达成了党内政治联盟。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了继任者,这是逝者生前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从托洛茨基,到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再到后来的布哈林,这些人都被接连打倒,斯大林使用了来一派、打一派的策略。《斯大林传》对1920年代苏联、苏共政治生活的回顾表明,斯大林的竞争者无论在权术、谋略,还是政策水平上,确实要低于前者。

相关文章
唐昊救唐三是第几章
唐昊救唐三是第几章

网络小说的盛行,诞生了一大批网虫。他们成天抱着一部手机看小说,没完没了。最....

八年级下册政治重点
八年级下册政治重点

不少同学在考试中老是抓不住重点,从而漏掉不少高分题,所以考试成绩老是不理想....

中国古代第一猛将是谁
中国古代第一猛将是谁

中国古代第一猛将是谁导语:血战沙场,马革裹尸,为国为民,保家戍土!中国古代第一....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导语:秦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也不是一下子消灭六国的,前后经....

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
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厚重浓稠,其间经历的风云变幻和此起彼伏,造就了一代代名垂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