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常识

学心理学的人很可怕

时间:2019-09-06 22:42:25

学心理学的人很可怕

导语:之所以有人感觉学心理学的人很可怕,是因为他们认为学心理学的人会读心术,能通过一些行为,一些语言甚至一个眼神就能看穿人们的心理!从而引起他们的恐慌和猜忌!特别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实现实中,警方和犯罪心理学家等,利用各种测谎仪器、人体生理指标仪器、核磁共振成像等,都不能保证测出来的结果能100%正确判定嫌疑人就是在说谎。

学心理学的人很可怕

问: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很容易就能看出别人说谎?

答:学心理学的人自认为识别谎言的能力高于普通人,实际上他们与普通人并无显著差异,甚至还低于后者。

真以为看一眼,就能准确分辨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吗?只能说,大家看《Lie to me》太入迷了。电视剧的剧情或多或少有夸张杜撰的成分,在现实中想确认对方有否说谎,并不是这么容易。

现实中,警方和犯罪心理学家等,利用各种测谎仪器、人体生理指标仪器、核磁共振成像等,都不能保证测出来的结果能100%正确判定嫌疑人就是在说谎。更何况是普普通通的读心理学的人单凭肉眼去判断呢?

《Lie to me》里面,男主角凭着对嫌疑人的一些举止的判断,比如神情紧张、眼神飘忽、摸鼻子摸下巴、双手交叉环抱、脚尖向外等,就能判断一二。但现实中,这些细节并不太能显示出说谎与否,因为这些举动不具有群体代表性。

美国有研究显示,一个普通人分辨谎言与真话的平均正确率只有大约54%!事实上,判断正确或者失误,各占50%的机会。也就是说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

而对识谎能力职业要求较高的人员(包括警察、侦探、心理学家等)的研究表明,虽然他们认为自己识别谎言的能力高于普通人,实际上与学生或普通人并无显著差异甚至低于后者。可能的原因是,“调查者偏见”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对自己所持怀疑的证实和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

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和论证,按照统计学的普遍规律,总结出人类心理的一般规律。但是判断对方是否有说谎这个问题,具有太大的偶然性和个体差异,学心理学的人并没有这么大能耐去迅速地正确判断对方有否说谎。所以在跟学心理学的人聊天的时候,别担心被他们看穿,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个,并没有特异功能。

所以说,心理系的同学不是搞占卜算术的,他们并不能看透一切。如果下次你遇到心理系的同学,千万别问他们:“你是不是能看穿我心理啊?我好害怕!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因为他们会吐血身亡的。

学心理学的人很可怕

支持楼上,我就是学心理学的,学好心理,能帮到别人解决很多困扰呢,怎么会可怕呢?觉得可怕是自己还不了解心理学。很多人都以为学心理的人有读心术,能一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其实不然,也许一些动作什么的能暴露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他此时的整体情绪,比如开心愤怒害怕紧张,但是要知道他在想什么,靠自己猜测是不可能知道的,人的内心是最复杂的,是主观的,如果他不说,不透露任何信息,那想知道其内心想法仅能靠猜测,靠经验。所以说人之间要知彼此,沟通是少不了的,就算和你面对面的是学过心理学的也一样。希望我的解答能解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解开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心理学并不可怕,相反地,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和剖析自我,解决心里的“疙瘩”^.^

可怕吗?

若你心中有鬼你就怕了~(学心理学的人具有极大的包容心,呵呵。别怕,没事。)

清者自清,跟学心理学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拥有最清澈的心灵~

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很可怕?

一直对心理学很好奇,觉得心理学很奇妙,是不是学了心理学就可以快速调节好所有坏情绪,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告诉自己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该怎么调整自己等等。那么我很好奇如果那样子的人生多可怕,因为看透了自己看透别人,情绪会不会也变少了,好比一个研究某个领域的人,一样,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就是自己,那么把自己看透,知道坏情绪是怎么来,好情绪是怎么来。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觉得学心理学会把自己看透,感觉那样子很可怕,比如说我现在分手半年之后听到前任有了新的男朋友,觉得无比难受,我难受的是当初自己说的分手,所以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一直觉得对不起。我现在难受是因为我处在一个消极的心理状态里,我觉得通过心理学可以调节好自己现在的状态,但我觉得好可怕,感觉心理学让一个对那些生命里刻骨铭心的悲伤变得坦然,虽然我现在的状态很痛苦,但如果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我觉得心理学的样子),剖析了自己,然后变得不再痛苦了,我觉得这更让我觉得可怕。简单的说,我觉得心理学让一个人更加理性,那么就会少去了感性,那么这样一个人不就更加“不完整”么?从我的角度来讲,那样子岂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么?

这个得看人,我这有点个人“经历”,你可以看看

我遇到过心理学学得一般的人,刚开始还想向她请教请教,后来发现她并没有很深入的去探究一下问题,为人处世也不怎么样,因为在我看来她自身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后来我提醒过她,但是却惹怒了她,也就没再说什么。

就在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姑娘,她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时我是抱着看能不能找个女朋友的目的去尝试着交往的,结果没想到刚开始聊天她就把我这个人分析得透彻的很,我还挺佩服她,不过,当时我稍微想了一下,记起来她曾经见过我和别人说话的样子,以及现在她和我聊天的方式,也就释然了,从她说话的方式,我就知道她从一开始就已经对我有一些推测了,后面的话只是在验证她自己的想法,我把我的这一判断说出来,她得意的哈哈大笑,不过后来接触几次以后,刚开始还有点暧昧,并且那时候我也一直在练习尝试着把自己心中的欲望慢慢舒展开,并且尝试着去感受感情和欲望的区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她的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她已经结婚了,再结合平常的言行,我得出一个判断:这是一个欲望很重且不敢正视自己欲望的人,她很擅长把欲望隐藏在一些冠冕堂皇的东西里,用来实现她的欲望,对于利益而言,她喜欢暗暗地影响、操纵别人,而对于情欲,她又是个胆小的人,她只敢去做一些擦边球的事情。我把我的这个推断说给她听,她还有点恼怒,说我分析她,哈哈,不过她并没有反驳。后来我只提醒她了一句话,心理学不是操纵别人的工具,不应该是欲望的温床,而应该是自我提升的捷径,她听完以后脸一黑,既然她听不进去,我也觉得自讨没趣,也就算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我也没和她怎么来往了,毕竟,对我这种感情经历匮乏的人来说这种情况还是挺危险的啊,以免引火上身啊,另外一方面,没有良性发展的事情,也没什么意义了吧。不过这个过程对于我的生理和心理真他妈是一种煎熬啊,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整个都是一个煎熬啊,题主你知道我整天都在想些啥吗?

我在“想”三个问题:

1. 性的本质是什么?(性快感的本质是什么?)

2. 对于我的肉体而言,到底怎么样才算是爱?(性在这个过程中占什么样的位置?)

3.如何区分感情和欲望?当我对一个人有“好感”的时候 ,我如何区分我到底是因为欲望而接近

她,还是因为内心的触动去接近她?

工作之余,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日思考这些问题,我感觉我在欲望面前简直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真是痛苦无力啊, 这种痛苦无力不是因为自己戒色而不得(说实话我也不是抱着戒色的目的,因为我知道“戒”就是压抑、转移注意力、搁置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因为当我在感受、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一无所获,毫无头绪,心里面总是有一种感觉,好像我有一点了解了,但是又什么都不知道,我又在网上搜索这方面的东西,得到的要么就是对于戒色的谆谆教导,要么就是宗教中关于戒色的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稍微靠谱一点的,也只是讲一个故事,然后歌颂感情多么伟大 、欲望多么渺小,要么就只能说一句食色性也,没一个靠谱的答案,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我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给自己定的目标有点不切实际,居然想参透性欲,搞siao哦,真是应了那句话啊,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前面我和那位姑娘的“交往”就是个例子,虽然我说她欲望重,其实我欲望也很重,在这件事情里,站在大众的道德观点来看,不论双方的企图、想法是什么,至少在暧昧这一点上我和她都是不道德的,半斤对八两吧,这一点而言旁人无论是批评还是指责,我也能理解。

至于欲望这件事,后来我仔细反思了一下,我想我不必总是想着如何看透欲望这种东西,目标定得太高,只会被欲望淹没掉,那么,我可以一点一点来,我可以先把自己的欲望舒展开一点,我可以对异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反应,但是要把握两点:

1.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尽量多的注意自己的思想是如何慢慢变化的,以及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一点一

点被异性所影响从而影响到自己的身体;

2.给自己的欲望设定一个限度,一旦感到达到自己的危险区,马上换个环境;

虽然我依然会被女色所吸引,但是,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慢慢的了解到欲望和感情的区别,这个很难,我为什么要搞这么多幺蛾子?自己没事找事?

因为我回顾自己的大学时光,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儿,当时她对我特别好,她是带着朋友的名义来接近我的,我那个时候也是习惯独来独往吧,后来快毕业的时候,我才知道她喜欢我,但是,我知道我自己是个欲望很强的人,我的想法就是,我对她没有欲望,没感觉,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和她一起探讨一些问题时,有很多时候能想到一起去,而且感觉相处的很舒服,我在想问题方面可能稍微转的比她快一点点,她在感情方面比我更有趣、更丰富,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对她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是朋友吗?是知己吗?那么什么是朋友呢?是情侣吗?什么是爱呢?我感觉我必须把自己的欲望问题想透才能知道什么是感情,否则,即使我和她一起,我那也只能叫做感动,我依然无法给她爱情,后来也不想耽误她,毕竟女孩儿趁着年轻好找对象,也就断绝了一切来往,但是介于自己比较保守且胆小羞涩,一直没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的欲望,现在是年龄到了,我得找个女朋友了,但是我依然发现自己连欲望和感情都分不清,说来也是惭愧的很,我能警觉的发现自己的欲望何时出现,欲望来的时候,我能做到的要么就是拒绝欲望,要么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欲望的快感所迷惑,我却始终如雾里看花一般无所作为,这真是令人沮丧,同时又让人窝火。我不想自己以后仅仅是因为对方长的好看而迷惑了自己,结果婚后乏味无比,我也不想仅仅是因为精神上的共鸣而让自己忽视生理上的需求,婚后又矛盾重重,所以我现在决定放手一搏,与其受其限制,不如大方的去接受。

我只有先了解了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感情,才能不被其迷惑,我只有不断的坦诚自己的欲望,勇于表达、流露自己的感情,才能分清到底是什么触动了我的感情,又是什么引发了我的欲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的生活一片混沌。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心理学应该是让自己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工具,我刚开始学心理学也是抱着去揣测别人心理这种不太端正的态度的,后来当我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心理也就没有了。

其实我是没资格来说这个话题的,我也只是对心理学话题比较感兴趣而已,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系统的学习,甚至这方面的书也看得很少,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经验而已。题主如果依然感到害怕,我可以提供你一个方法,你可以尝试着和这类人交流,看他的坦诚度高不高,如果这个人不愿意坦诚自己的内心的话,我建议你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心的。因为没有坦诚的地方,必定存在着阴暗,当然,我说的这种坦诚是指你们双方必须互相了解的程度要差不多,而不是仅仅让某一方毫无隐私的袒露自己的感情、经历。

恰恰相反,人对于未知的东西才会感到可怕。学过心理咨询的人都知道,学心理咨询有一样非常重要的能力叫“共情”。共情就是指对别人的感觉、情绪也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是说,能很好地体会到别人的情绪,从这个角度来讲,学心理学会让人更加“感性”!也更加包容。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学心理学起码能让自己自我成长,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

(以下言论仅为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片面的的观点,如对他人造成困扰,请见谅):

从举的例子来看,认为”心理学能让人走出当前消极的状态,从而使刻骨铭心的悲伤变得平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也就是表明了潜意识地认为:“我失恋了,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悲伤的事情,我必须很痛苦。因为如果我不痛苦或者很快就不痛苦的,就证明件事情并不是刻骨铭心的,我拒绝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我要一直痛苦下去。起码不能这么快就不痛苦。”所以如果心理学能让我不那么悲伤,我拒绝。表现在言语上就变成“心理学是很可怕的,因为它能否定我刻骨铭心的悲伤。”

P.S. 能让人不那么痛苦的不是心理学,是人自己。能改变情绪的也只有是人自己,而不是心理学。学心理学的人,也是人,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有情绪困扰,心理困扰,精神困扰。只不过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心理是一个很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很少有具体的,绝对的“规律”,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学心理学只是相比普通人更懂得调节自己而已(在一定范围内)。

作为一个主攻心理学的中年人看完了,发现说的倒也实在,楼主有思想,但有认同的,也有不认同的,比起那些粉丝来说算客观的了,但也不是特别客观,因为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多种的,楼主的观点基本是站在管理的角度看的,不同的人看人的角度会不同,所以凡事都有正方反方,根据楼主的分析我还是来客观阐述一下,单纯的只是表达一下不讨厌他的人也不可能成为粉的人的观点:

公司肯定是以公司的利益为主,不允许个人利益同公司利益有冲突

我也是从心理角度分析的,他的确比较敏感,不过敏感的人不一定就不阳光,相反,他是阳光的,外向的。这要看对阳光和外向是如何理解的了。凡事不能看表面,阳光是一种正能量,不阴暗,而不是表面上的灿烂的笑脸,这点吴亦凡刚好符合,心理不阴暗,把什么都往好的一面想。外向不是看起来很积极话多就是外向,话多仅仅是健谈,外向是指对人的接纳程度,外向的人很容易把刚认识的人都当朋友,内向的人外表看起来积极但是内心是排斥以及质疑的,积极仅是一种表面形象的管理,有社会经验的人就能透过表面看本质,不会轻易被表象迷惑。无疑,吴亦凡喜欢交朋友,容易跟人亲近自来熟,说话直接,这就是外向的特征。孤单应该是有的,不是说如果你能够自己一个人都玩的起来那才叫不依赖吗?只能说他独立但也偶尔会孤单。

嗯,这个倒是实话,也可以理解为他比较善解人意,懂事。

说他性格不适合韩国倒也是事实,光是那个鞠躬就让人反感了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看得出来他在努力适应,但还是产生排斥,对韩国的抵触感较强,这种特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虽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比较逊色些,但是抵抗环境能力却比较强。不管周围环境如何的变化、如何的复杂,他却能够及时把自己与社会切断,在不受社会影响之下,继续的生存下去。

说没用心倒不至于,本来就不是强项,他还是比较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哈,只是努力了也就那样,跳舞水平有限,位置在后面似乎他好像没啥意见,镜头感不强倒是真的,对镜头没啥企图心。文化差异是一定的,韩国人动不动就哥哥姐姐妹妹弟弟的,好像这样显得很亲,但在国外关系好的一般都称为朋友,如果太亲近的称呼可能会显得很见外很假,这点文化是有抵触的,包括中国也是比较随性自然,证明他很真实外加点小害羞。

他思想自由奔放,被那些太传统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着会影响他的发挥,有些人适合有些人不适合,那些说他负心的刚巧就是什么都按步就班思维方式的老好人,所以动不动就拿死的规章制度来衡量,一旦规则被打破就乱了方寸,太传统和保守,对思想自由奔放的人无法理解。

能看出来他比较单纯,有时候会单纯的像孩子一样,不过年轻人单纯点好啊,有点社会经验慢慢的越来越懂得多会慢慢成熟的,像我这样的过来人其实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过程,看着那些刚出来就不单纯勾心斗角的孩子其实上了年纪的人都不喜欢,我们都喜欢单纯的人,年轻人太懂了会觉得轻浮且太油,会防着。

听说,学心理学的人很可怕?

前些天,有个朋友推荐了位朋友认识,当谈到各自的专业和工作时,陷入了尴尬。因为我本科学的心理学,现在也在做些相关的事情,他觉得心理学能看穿别人的内心,很可怕,于是被我吓得不清,没回复我消息,看出来了,吓得不清。这不是特例!曾经有个咨询师朋友,朋友介绍一相亲对象,对方得知是心理咨询师后面都没见就say byebye 了。这个 ......心理学有这么可怕吗?从一个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来谈谈我对心理学的看法。

首先,心理学是一门学科。是从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人类,就像医生,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待人类是一样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提升对幸福的感受,活的开心!

其次,心理咨询师是一个职业。出了心理咨询室,或许他或她也是一个逗比,经常犯二。如果你有咨询师朋友,不要期待他或她像对待来访者一样对待你,你毕竟不是来访者,再者,咨询师也是正常人。

然后,心理咨询师时并不是读心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师知道人的情绪的原理,能找到一个点切入内心,和来访者一起解决问题。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努力,不要把希望单方面的放在咨询师身上。

再然后,心理有问题才看心理医生?这是大多数人的误解。心理咨询除了解决心理障碍,从很大程度上是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认识与成长,通过心理沙龙或者心理咨询能帮助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换角度思考问题。大多数人把精力放在心事和心情上,而忽视了个人成长,我们需要借助专业的力量,改变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

最后,心理咨询师并不是越贵越好,越有名越好,而是适合就好。双方能和谐共处才是最好!

你好,很高兴通过百度搜索居然查看到你的问题,我是一个和心理学一点关系都没有专业,所以应该有比较好的发言权O(∩_∩)O~~。其实,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对心理学有一定的误解,反正,之前一直以为学习心理学就可以看穿别人的所知所想。然而只是这样想的话,这个人对心理学的认识也真是太浅薄了。

没错,学习心理学是可以看出别人的想法,如行为心理学或读心术等等,然而我后面开始去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则是侧重于心理学关于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思考、认知、判断与决策等方法去慢慢理解心理学的。从这方面去认真学习以后、感觉对人整个的思维方式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甚至在之前自己更不就关注或者去想思维、认知这些东西。也学只有当自己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想清楚,你才能更好的去避免自己在决策方面所换的本能错误。

学习心理学的作用:感觉心理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然而为什么许多人认为心理学不好,追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重视程度,发展中国家更重视的是工业、建筑、制造业,心理学无法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因其始终存在于精神层面;其实,心理学主要存在于对感性层面思维的锻炼,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出生,感觉感性知识比理性知识更不易把握,因为感性知识的逻辑性不强,所以心理学能学得很好的人也就凤毛麟角,很多专业出生的人,可能也就一直半解。心理学主要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没有问题的人始终不能完全体会心理有问题的精神世界,因此,我觉得心理学真正能学得很好的人往往心理是有问题的,(个人的一些小观点)

总之,我对心理学是很感兴趣的,它能帮助我更好的看清事物的本质,置于说心理学的人可怕,这又从何说起呢。周围的圈子的人都没有是学心理学的,都是做工程技术的,他们很少去思考心理,和思维方面的问题,特别想认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朋友,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最后楼主能加个好友吗?希望可以可你交流学习

学心理学的人很可怕

一、为何学不好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正当季。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需要自然会提到议事日程,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需要会日益迫切。而心理学这门学科,所关注的正是人类自身的心灵现象及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自然会从这一学科的学习和思考中受益良多。这是一个学习心理学的季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用多言,众多关注心灵的现代人也试图去通过学习心理学来了解自我、认知他人、提升生活质量,然而,许多人的问题是:不是不想学,不是不去学,而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不知道如何去学心理学。

当前心理学的学习热潮中,常常存在如下误区:

1.不了解学科特点奢望,所托非人

每一个以心理学为专业的人,在和陌生人的首次交流中,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嗨,学心理学的,你能猜出我在想什么吗?”每到此时,一些狡猾的专业人士会以各种借口搪塞过去,而对于一些比较老实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会略带惭愧地解释说:“心理学不是算命,我们不以研究别人想什么为研究对象的。”

当然,也有腹黑的心理学人这样回答:“你是学心理的?”“嗯 ”“我挺好奇的,想问问…”“首先,我并不知道也不感兴趣你在想什么,我和我的同学都心理正常,心理学是理科光背背书是不行的,你心理是否正常请到高校或医院的专业咨询中心诊断,毕业了不是都做心理咨询师,能否找到男女朋友跟学什么没关系关键是脸…想问什么?”“没了。”

这是一个笑话了,同时也表明许多人对心理学的失望来源于对学习结果的不切实际,以为通过学习心理学就可以看透人心、直指人性了,能达到《沉默羔羊》、至少也是《Lie to me》的水准了,其实那只是某些影视中的心理学人,只是学科局部神话的片段,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学心理学后达不到那个水平。

那么,心理学这门学科究竟研究什么呢?按标准的说法,它以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换句话说,相对于心理内容,心理学更以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为己任。例如,心理学专业者可能不以你此时此刻想什么为研究内容,他们对你在什么情境和条件下会想这些内容更感兴趣。大体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的思维过程、情意过程、个性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互动的规律等内容。

所以,那种以为学习了心理学就会猜到别人想什么,可能要失望了。虽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但心理学绝对不是万能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学不能等于心理咨询,虽然大众对此可能更感兴趣。不错,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心理学绝不仅仅研究这些内容。比如,我本人就对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层面的心理内容感兴趣,这部分,并不涉及心理是否异常的问题,考虑的更多的是心态正常的人们之间彼此如何互相影响的问题。

2.以自疗为目的来自学,误入歧途

就学科特性来说,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汇的学科,自身包含内容比较多,既有非常理科的统计实验、生理脑科学之类,又有人文色彩很弄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之类,既有冯特的科学传统,又有弗洛伊德的临床传统,就一个人而言,对于心理学的自然爱好,很难包含这些方方面面,自学阅读的话,很容易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难免偏颇,偏听偏信某一领域的心理知识。

然而,如果你学心理学只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自我治疗,问题不大还好,就像感冒随便看点医术也无所谓;但如果你自己的问题比较严重,到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状态,在自学中,如果恰好觉得某一理论可以解释你的问题,这种“觉得”其实也往往是一种对号入座,你会觉得说的真好啊,心理学真神啊,心理学大师真牛啊,搞不好,由了解变成了相信、由相信变成了膜拜,心理学的某种理论,成了你的宗教信仰,这就危险了。

这就好比你现在不是感冒,而是得了肺炎,你看到的理论却是锻炼身体有益身体健康抗百病,然后不去吃药去跑步,结果只能是延误治疗时机。

联系自身学习心理学一定要注意:心理学派别林立,某种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性的某些方面,往往带有深刻而又片面的特点;而正是许多弗洛伊德一样的,持有片面而又深刻的观念的心理学家组成了心理学的整体,你如果心理学各方面的知识理论都能掌握一些还好,知道弗洛伊德的观点只是众多观念的一种,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不会偏听偏信,但是,心理学你如果只看了弗洛伊德,用弗洛伊德去解释一切,当成宗教信仰,就容易走火入魔了。

另外,现在市场上心理学比较火,其实不是科学心理学多火,而是心理学这个概念很火,许多人借心理学之名,行谋财获利之实。许多并不科学的理论,也包装成心理科学的内容,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如果你没有对心理学科基本的了解,贸然进入这一学科,又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病急乱投医,那么走上邪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说,对于那些为自身心灵问题寻找出路的人而言,心理学可能并不适合自学。

3.按心理学发现去生活,东施效颦

心理学有许多精彩的发现,利用它会不会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条件的。曾有的年轻人学习了行为主义的强化学说,觉得很好,便利用来谈恋爱,追女朋友,结果怎么样呢?想想大家也知道了。那么,如何看待心理学那些发现和理论,才能不至于误用害人害己呢?

相对于一些社会科学,心理学对于方法的强调会更为严格一些,相对于理论,它更强调实验,注重用数据来说话。举例说明:现象学的研究更注重个体的体验和经历,但科学的心理学认为例子是一个弱的证据,并不能说明你所支持的理念正确。比如,当人们问一个老寿星为什么长寿时,有的人回答是“抽烟喝酒不运动”,那么心理学不会立即得出“抽烟喝酒不运动”是长寿的原因,而是通过调查,如果达到显著多数的寿星都是这种观点,我们才会得出支持这一假设的结论。因此,如果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是指通过调查或者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通过个案分析得到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说,心理学的研究可信度还是蛮高的。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心理学的发现既然有实验数据的支持,而实验则都是有条件的,进言之,心理学规则的应用也必然有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某些规律,只是在某某条件之下才适用,只有在某某的情境之下,才有某某规律的存在。所以,如果偏离了适用条件而谈心理学规律,不计生活的现实背景而滥用心理学,就是耍流氓。

当前的一些流行心理学读物中,为了故作惊人之语,往往奢谈心理学发现,而有意无意忽略规律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样,一些不明真相的阅读者就会上当,从而误用心理学。不是心理学无用,济世良医也要对症下药。

4.从普心开始亦步亦趋,半途而废

很多学院派的人在建议别人学习心理学时,往往依据学科结构,按照自己当年专业的学习顺序而开列出一系列书单,供人参考。比如,推荐下面的书单: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

确实,这些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想搞点心理学研究也必须要学好这些内容,然而,对于一个自学心理学的人是否必须呢?

我们以心理学学生中广受追捧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材为例,作为一名专业学生,遇到这样的教材来学习,真是一件幸事,知识结构全面完整、而且文笔通俗易懂。然而,个人认为,从其它方面说,看这样大部头的著述,对生活的帮助有限,如果一个人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读这本书,大多的结果会失望。注意,《心理学与生活》是本教材,学习考试的作用最大,应用的意义不大。这就好比看一本《经济学》的教材,对理财有帮助吗?看一本《化学》的教材,对做菜有帮助吗?……哦,后者好像有点帮助。

另外,心理学本身是一个舶来品,这是一门在西方个体主义社会中诞生成长的学科,传统的心理学入门课程中,是以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感知、记忆、理解为重点,多为基础性的内容,离咱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关注人际互动的心理学比较远。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许多人为了更好地人际互动来学心理学,但学的却是基础的心理的脑机能、注意、记忆的特点之类,因此,许多人读了几本心理学书发出感慨:“我现在学的心理学,也不是我想要的心理学啊?”

赞美《心理学与生活》的,无非几类人:①被其他更枯燥的教材狂虐过,然后突然看到一本不用死记硬背还能有印象的书;②自己写教材讲课的人,原来心理学还可以这样讲,还可以举这样的例子;③指定教材不得不看,斯德哥尔摩了;④老师说好我也说好;⑤自己的专业比心理学枯燥得多;⑥个性真的很特别。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没有没用的知识和书籍,书有用无用全凭读者目的与情境。我们荐书之时往往容易自以为是,以为你好目的推荐看似高大上实质坑死人的书籍,类似对一位不会做饭的主妇你不推荐菜谱而是营养学。大众以好奇娱乐为目的想看点心理学,而你推荐心理学与生活就是自恋。在一些业内人士影响下,许多非专业心理学爱好者从普通心理学苦苦读起,然而,用不了几章,他们就将这些教材束之高阁了,学习心理学半途而废,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此珍惜生命、远离心理学。

二、如何学好心理学

讲到这里,似乎心理学学习太难了,是不是要我们知难而退啊?当然不。

诚然,在心理学学习的热潮中由于学科特点,存在误读乱用的可能性,但是,心理学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绝代佳人,如果了解她的背景和一些脾气,还是可以俘获心理学的芳心的。不是心理学不好,不是心理学没用,而是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学到有针对性的心理学知识。

1.做好思想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学习心理学,尤其是自学心理学,必须采用适合的策略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不同人学习心理学会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习目的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应有所差异。考试的学生,依据教材亦步亦趋深入是正道;心理疾病的患者,去寻找靠谱的医院医生是坦途。在这里,我们所针对的,是一些身心正常的普通人,对心理学感兴趣,不以考试自疗为目的,仅仅想了解自我、认知他人,提升生活质量,这些人,如何来学点心理学?

要认清一些现实:

首先,在当前的心理学图书市场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却又良莠不齐。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涉及的内容可谓方方面面,图书市场上以心理学为名的书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这些图书中,既有严谨的科学研究著述,也有很多以“心理学”为名的心灵鸡汤类不靠谱出版物。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去自助阅读这些所谓的“心理学图书”,自然对工作生活益处不大,不仅不能提升个体的幸福感,说不定还“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其次,即使在正规、科学的心理学出版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补救性的心理知识,即关注的是如何去治疗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或者是心存困扰的人群,阅读一下或许不无裨益,但是,一般人阅读此类图书好处有限,你身边的正常人比有病的人多多了(当然,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都有病,那求医的就应该是你),他们也不需要你的解救;而且,看此类心理疾病的书多了,还容易因为“自我证实倾向”的存在,把自己和身边的人普通问题归结为心理障碍。

至少笔者所见,在心理学学习这方面,还真称不上开卷有益。学习的话,必须把有限的生命运用到最具性价比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才能有所收获。

2.选择合适内容

对于大多人而言,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主要不是进行心理学研究,而是让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学习心理学,提高生活工作品质。基于此,面对众多的心理学知识,有些内容就可以暂时不学或不重点学了。比如,在心理学入门的课程中,基本都有研究方法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有些艰深晦涩,对搞研究很重要,然而跟真正的生活关系不大,就可以舍弃不看。再如,心理的生理基础,关于脑科学的探讨也是当前心理学的热点,但和现实离得比较远,亦可以暂时忽略这方面的学习。

那么,一般人读心理学要从哪里学起呢?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心理学史。

心理学学派林立,内容繁多,究竟哪些内容是科学心理学的范畴,哪些内容又是民间心理学的智慧,哪些靠谱,哪些扯淡?……读史使人明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得到解决,学习心理学史,我们可以知晓心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科学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每个学派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你所喜欢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在历史上,又处在什么样的地位……等等。通过心理学史的了解,你可能更清楚心理学各种理念和研究的源头,以及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兴趣在哪里,学什么,会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学什么,会提升自我的心理素养。

推荐书目: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Roger R 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Lauren Slater《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二是社会心理学。

一些人可能有疑问:社会心理学是不是要谈社会变革、不同社会中的群众心态啊?这个和我们的工作有关系吗?还真不是,在英语中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的“社会”(social),不是我们日常概念中“社会主义”那个社会,在心理学上,社会心理学其实谈的就是人和人相互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涉及到的内容多是人怎样自我认识又怎样认识他人啊,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喜欢为什么爱,偏见是如何形成的,人是如何受到别人影响的,等等,更确切一点表达似乎是“人际互动心理学”。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心理学不幸是由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中国人学心理学,一般学到社会心理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人们要想理解自我、影响他人,社会心理学必须好好学,掌握了这其中的规律,不仅对理解自我有帮助,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互动中也不无裨益。

推荐书目: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

三是心理学导论。

如果心理学史和社会心理学你读得性质盎然,心理学不仅没有吓跑你,反而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那说明你是真正喜欢心理科学的。所以,就要从西方人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本书看起吧,可能枯燥一点,但过去这一关,你就真正步入科学心理学的世界了。该看心理学导论了。

推荐书目:《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最佳入门》

这些书读完,剩下的内容不推荐了,你已经在头脑中建立了基本的心理学学科框架,现在可以根据兴趣进入自由阅读阶段了。育儿的,读《发展心理学》;当官的,读《组织行为学》;恋爱的,读《亲密关系》……

多说一句,本人的新浪微博 迟毓凯 曾开设了一个话题:#读心理学的书#,那里面我推荐了一些心理学读物,包括每本书的特点以及适应人群,需要者可移步新浪微博搜索。

欢迎来到心理学世界!

3.采用多元形式

知道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重点,到哪里去寻觅这些内容呢?

一是图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心理学的自我提升离不开展卷阅读。然而,对于琳琅满目的心理学图书,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如何判断一本心理学书靠谱不靠谱?其实也不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首先先看出版者。靠谱的出版社总会出靠谱的书。就心理学图书而言,几所高校出版社出的心理学书相对还是有质量保证的,如北大、北师大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等;另外,有些书系的书出的也不错,如万千心理系列,湛庐文化系列,等等。其次,再看著者。虽然有的心理学家你并不知晓,但如果是一本呕心沥血的著作,作者常常会在前言后记中把该书特性,成书艰辛之类娓娓道来;而相对另一些图书,前言后记都无,编者不详,这样的图书就要小心一些了。

二是影视。在图书之外,关于心理学的影视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上各大高校公开课的存在,可以让大家做到足不出户,而游学天下。在网易、新浪等公开课的课程中,也有一些心理学的内容,而且他们大多是来源于世界名校,和他们学心理学,等于同高手过招,自然获益多多。

三是同志。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学习心理学也必须找到同道中人。当然,身边有喜欢心理学的同行更好,可以互相促进着学习。如果身边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少,也不怕,现在的网络众声喧哗、资源丰富,去微博、微信、豆瓣转转,很快就会找到同道中人;而且,一些专业的科普网站也在不断更新着心理学的内容,如壹心理、果壳网,等等,浏览一下,你会找到理想的内容和合意的人。

三、学心理学会不会变态

额外的问题,学过心理学会怎样?心理学人会不会很可怕?学心理学会不会学到最后自己也变态了?

1.心理学人很可怕吗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搞心理学的人都目光深邃,心灵敏感,不管你什么样的表现,他都会分析出你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个相当利害和不可亲近的角色。公众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怪,因为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从影视上得到心理专业人士的形象的,以为各个心理学家都象《沉默的羔羊》中那位吃人的心理专家那样可怕呢?

也许真的有这样的心理学从业者,但至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我还没有见到过。其实,心理学由于研究领域的广阔性,相对于其它专业,心理学业内人士更会体现出参差百态的特点。有的人研究人的注意或者记忆,那么他们的表现更可能象个物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大脑的生理机制,可能更象个生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心理学理论流派,可能更象个历史学家;有的人研究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点,可能更象个人类学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也可以利用社会科学的办法,这也是心理学的迷人之处,每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不管他的个性和喜好如何,都可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也许没有人能说清心理学家究竟什么样,但绝对不只是如影视所表现的心理学家那样单一的形象。

2.学心理学会不会学变态

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在心理学研习的人群中,确实变态者可能要比一般的群体要高。但追究其原因,我并不认为其变态的原因是由于学习心理学。心理学一般有三类人在学习,一类是有专业兴趣的人,从小就对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感兴趣;一类是由于某种原因误入心理学阵营,他们或是情愿或是不情愿在学习着心理学;还有一种人,是在学习心理学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之所以来学心理学,就是要为了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换句话是,他们不是学心理学学变态了,而是变态了才学心理学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给公众的感觉是学心理学的心理问题反倒更多,这里其实有个变态和学习谁先谁后的问题。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心理学更多的是一种科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它不是宗教。但是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人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痴迷,把心理学某些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有关的)当成了一种信仰,而不是采用一种研习和客观对待的态度,这确实也容易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当学习者有一些人格缺陷的时候。总之,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的人变态的多,不是因为学习心理学之后变了态,而是因为有些变态的人在学心理学,而且采用了变态的方式。

相关文章
小红书上的东西是正品吗
小红书上的东西是正品吗

说起小红书,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吧,它是行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2013年推出的一....

兰蔻化妆品怎么样 兰蔻旗下有哪些明星产品
兰蔻化妆品怎么样 兰蔻旗下有哪些明星产品

相信每个女生或多或少都有化妆品,化妆品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让我们看起来更加....

什么牌子洗发水好用?推荐几款受欢迎的洗发水
什么牌子洗发水好用?推荐几款受欢迎的洗发水

最近好多人都在问什么牌子洗发水好用?因为头发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女孩子当然是....

关于感悟减肥的经典散文
关于感悟减肥的经典散文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市上班族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想减肥的人群也有很多....

气垫BB使用方法您踩了几个雷?
气垫BB使用方法您踩了几个雷?

BB霜是日常必须要涂抹的,不仅能够提升肤色,更是能遮瑕美白,但是气垫BB的使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