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9 15:31:27
我们常说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有据可查的。随着考古学家不断的挖掘,有越来越多的古籍文化遗会陆续证明我们曾经拥有的灿烂文明。而外国人一直质疑中国历史,今天小编带你看看外国人看三星堆起源 是惊赞还是不屑一顾?
外国人看三星堆起源
三星堆文明是外星文明?考古学家:远远落后于夏朝
三星堆文明是中国史前文明中的一枝奇葩,它突然在四川地区出现,又在商周时期神秘消失。因为缺乏考古证据,三星堆文明引发了中外考古学家的许多猜想,甚至被称为“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而夏朝是中原文明的代表,随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被不断揭晓,夏朝人生活在山西省和河南省,似乎已经成为定论。
但是近年来,许多国内的考古学家,总喜欢把三星堆与夏朝联系在一起,讨论谁才是中华史前文明的代表。有的考古爱好者甚至认为,三星堆文明就是《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首先,我们从遗址年代对比。20世纪末,我国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朝起止年代确定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根据炭十四测定,三星堆文明的起止年代约为公元前27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三星堆文明就是夏朝的说法,似乎在年代上说的过去。
但是三星堆起源早,不代表出现文明的时间早。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1世纪,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的时候,三星堆文明还处在原始的部落阶段,人口非常稀少。三星堆人直到公元前18世纪,才建立第一座城市,而且只有一座。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一座城市的出现,不足以诞生夏朝这样的王国。
其次,从文明发达程度分析。国际上有界定文明的三要素:文字、城市和青铜器。因此,青铜器的铸造水平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因此被称为“史前文明”或“外星文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青铜器的年代大部分是商朝晚期和西周初期。三星堆最早的青铜器,大约是公元前17世纪,而且铸造工艺十分原始。
同样是公元前17世纪,被认为是夏朝王都的二里头遗址,已经能够熟练地制造青铜器。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夏代方格纹青铜鼎和青铜爵,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夏代绿松石青铜钺,都是王朝阶段才会出现的祭祀礼器,代表了二里头遗址的文明发达程度。
其实,就算前推500年到公元前22世纪。山西的陶寺遗址,已经出现了制作精良的青铜齿轮形器。因此,三星堆文明的青铜器是远远落后于中原文明的。甚至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赞成,三星堆文明的青铜器是从中原地区传播过去的。
也许有人不同意,认为三星堆青铜器虽然起源时间晚,但是更发达。其实,所谓的发达只是“造型奇特”,这是文化差异带来错觉。如果让外国人来观察,他们会觉得三星堆和商朝的青铜器一样神奇。如果单从铸造技术来看,三星堆的青铜器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商朝。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下文字。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都没有发现文字。但许多考古学家认为,中原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上,已经存在大量刻画符号。山西的陶寺遗址,已经出现了疑似文字。再考虑到商朝甲骨文已经非常成熟,二里头遗址存在文字的可能性极高。只是书写载体和文字使用习惯不同,没能保存下来而已。
反观三星堆遗址,基本可以确定不存在文字。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三星堆文明一直延续到西周初期,才突然从四川地区消失。直到消亡前期,都没有出现文字,文明发展程度反而出现了倒退的迹象。而同时期的西周,已经建立了分封制王朝,同时使用着甲骨文和金文,开始创造中华文明中的礼仪文化。
由此可见,三星堆文明不可能是夏朝,更不是“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它只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我们之所以要正确认识三星堆文明,是要还中华文明一个正确的脉络。如果毫无考古证据就胡乱猜测,夏朝就会藏在历史的迷雾中,永远无法走出来。?
李后强:三星堆起源于大禹,毁灭于雷击(上)
三星堆的发现,改写了中华文明史特别是古蜀历史。但对其形成和消失的研究还比较初浅,特别是对这些遗物为什么多有火烧和损毁的痕迹,更没有很好的解释。
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还原法”对三星堆进行再思考,提出“三星堆起源于大禹,损毁于雷击”的观点,希望有关研究者批评和指教。
雷击说是我们第一次提出,依据在于古代没有接闪杆即避雷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之前,1752年)。
古蜀盆地是雷电频发地区,许多建筑、森林、动物、船只等经常被雷击烧毁,因此三星堆文物大多数具有烧毁痕迹。
还原法,就是把思考场景还原到远古时代至少是3000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原始生态和交通条件,实际就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跨越漫长的数千年甚至上万年。
在此期间,出现了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青铜器等物件。
我们不讨论“外星人说”“西洋人说”“战争说”“权力争夺说”,因为这些假说脱离了原始场景,把今天的现代化思维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和上天入海的科技思想强加了上去。
我们根据人类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化学得出一个结论:黄种人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是人类的共同祖先,分别通过白令海峡(冰河期)向东迁徙到了美洲,通过两河文明地区到了欧洲和非洲,白人和黑人是太阳辐射引起基因突变的结果。
黄帝本意“黄土地”,是“土著人”古羌,诞生在阿坝茂县一带,是中国人的祖先。
古蜀国与夏朝同源,大禹是古蜀第一个国王,也是夏朝第一个统治者。
大禹在四川被称为蚕丛,治水走遍西亚、南亚、中亚、北亚,但主要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活动,因此许多地方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星堆的黄金、青铜器、玉石原料,主要从阿坝和龙门山采集,技术人员来自各地特别是河南二里头(距今3800-3500年)。
古蜀盆地动植物极为丰富,盛产水稻、水果、亚洲象、大熊猫、野猪等生物,动物经常被捕杀和雷击而死,因此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都有大量象牙、野猪獠牙等。
海贝是当时的货币,与周边地区交换而来。
古蜀原始宗教体系完善,政教合一。三星堆金属面具是各种巫师形象,有的是祖先神像。大鼻子、长耳朵、突眼睛的青铜人面像应该是大禹(蚕丛)的神像,运用了艺术夸张手法,千里眼、顺风耳、大鼻子、额穿孔、后脑勺有洞,表示对天地的敏感、警惕、探寻和敬畏,与天神(雷电)的沟通。额孔是“天眼”,绝不是外星人和外国人造型,因为不论古代还是今天在国外,都没有这种五官型的人。
这些神像要么是低眉睡状要么是惊讶向天,都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可以说,这些面具是川剧变脸的源头和始祖。
青铜站立人是“密码箱”,是鱼凫的神像,双手握着船桨,是划船的姿势,身上各种纹饰就是部分巴蜀文字(类似甲骨文、东巴文),表示大地、水波、鱼鸟、太阳、行人、王者等意义。
大禹塑像。
金杖的纹饰双鱼、双鸟、双人头和箭头,是典型的巴蜀文字,说的是捕鱼鸟和捕鱼人,当然是鱼凫的权力象征了。
三星堆的手工制造技术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因此可以说三星堆即古蜀国,是鱼米之乡、公园城市,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是古代制造中心、文创中心、宗教中心和时尚之都。
为了揭示三星堆之谜,我们必须研究如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种人是人类祖先?大禹治水走遍亚洲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殿增先生2002年在《中华文化论坛》第1期发文指出,“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是神”,三星堆遗址的突然荒废和三星堆文化的迅速消失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我们认为,要揭示三星堆之谜,先应从人类起源说起。
从气候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可知,人类起源与地震、火山有关,因为地震、火山可以提供人类演化的能量。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占世界陆地总面积30%,人口占61%,黄种人占亚洲人口65%。全球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主要在亚洲的青藏高原周围,因为喜马拉雅山受到挤压在成长。
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 均居全国之首。
地球上绝大数动植物起源于喜马拉雅,至今可以找到生物原型。
地球上第一块适合人类生存的陆地是喜马拉雅,古代此山不高,最早是海洋,现在还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
黄种人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此山上升,原始人慢慢下移到盆地、平原、河谷。随着气候和地质变化,祖先向外迁徙扩散。
美国新泽西州罗杰斯大学遗传学教授乔由·海伊说,最早成为美洲大陆居民的祖先是70名亚洲人。
有研究者认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约2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
2013年1月23日报道,一项化石DNA研究表明,现今亚洲人与美洲原住民源于共同祖先,他们生活在4万年前的中国。
科学家从2003年北京周口店田园洞发现的一个4万年前的腿骨中,提取了细胞核和线粒体DNA,重建了这名古人的基因档案。
基因分析揭示,亚洲人与美洲原住民的基因档案很相近,但相比现今欧洲人的祖先,已经发生了基因分化。
科学家此前发现了约4-5万年前生活在亚欧大陆的古人类化石,跟现代人非常接近。
美洲原住民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和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其中尤以分布广泛的印第安人最为明显,并产生过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等著名的美洲文明。
1993年11月28日的《新民晚报》刊载《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国》一文,介绍了美国道格拉·华莱士教授的研究成果。华莱士认为,现在的印第安人部分DNA与亚洲人是相同的。
1992年2月,王大有、宋宝中、王双等人在《华声报》撰文指出,今天居住在美洲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玛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实为3000年前越海东渡的殷商后裔。
考古学家们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数英尺沙中发掘的16尊雕像和6块玉圭,认为玉圭铭文的刻写方法与甲骨文相同,许多字就是甲骨文。在一块玉圭上,铭刻着殷商列祖列宗如茧翟、蚩尤、高辛氏等。
诗经《商颂》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按照郭沫若的解释,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开拓疆土到了渤海,与海外发生了联系。在商代一个王妃妇好的墓里,就发现了7000枚贝壳。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喜马拉雅而不是非洲。古人向东,穿越白令海峡到达南北美洲;古人向西,翻越世界屋脊到达欧洲非洲。
喜马拉雅古人走向世界的路径,大概就是今天提倡的“一带一路”。
白人和黑人是皮肤基因突变的结果,外因是太阳辐射(紫外线),内因是饮食分化。
现在就有白癜风导致皮肤变白。迈克尔·杰克逊早在1993年就解释,他肤色的改变是因为患了白癜风。
黑色皮肤是为了阻挡紫外线伤害,白皮肤是因为阳光有限。皮肤的颜色取决于黑色素物质。皮肤里的黑色素越多,肤色就越深。肤色浅的人在阳光下待久了,皮肤里会产生大量的黑色素,黑色素是皮肤的保护伞。
阳光中的紫外线会晒伤皮肤,甚至导致皮肤癌,而黑色素像防晒霜一样,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免受进一步的伤害。皮肤中的黑色素越多,肤色就越深,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也就越强。
据统计,不同肤色人种的色素细胞量是不同的,在每1平方毫米内,白色人种的色素细胞约在1000个以下,黄色人种则在1300个左右,而黑色人种则超过了1400个。
当人类从喜马拉雅迁移到遥远的北方和南方时,他们以浅色皮肤适应有限的阳光(光线稀少时,苍白的皮肤有利于维生素D合成)。
有研究称,过去6000年间,一个名为SLC24A5的“褪色基因”席卷了整个欧洲,使欧洲土著肤色发白。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朗博士通过解析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发现,不管黑人、白人还是黄色人种,如果追溯到18万年到36万年前,可以发现是同一个祖先,因为他们都具有相似的遗传基因。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源供给工厂”,具有独自的小遗传基因。
布朗博士从13名白人、4名中国人、4名黑人共21人的细胞里取出线粒体基因,用18种酶切碎,把基因组成型作比较。结果,每种型的片断的组成要素出现了和每个人种非常相似的型。
因此,他认为,各色人种可能起源于一个地方,“人种间的差别是由于在漫长的岁月发生突然变异而造成的。”
黑人、白人起源于亚洲黄种人,由于迁移的地方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肤色。居住在非洲的因为阳光强烈,肤色变黑;欧洲因为阳光较弱,肤色就白;亚洲居中,肤色也居中。
考古发现,北京周口店人距今50万年,蓝田人距今115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中科院学者在湖南道县发现现代人化石,12万前出现在该地区,比西亚和欧洲早5万年。
四川资阳人距今4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真人类化石,是蜀人祖先,已经会缝制衣物,还有穿孔石珠、麂鹿角,说明4万年前蜀人就能打猎和做饰物。
非洲发现的几百万年前的“人化石”不是真人化石,也不是现代人化石,而是猿猴化石,那些猴子至今还是猴子,没有变成今天的人。
非洲黑人祖先也是中国黄种人,欧洲白人也是黄种人的后裔,黑人白人都是黄种人皮肤基因突变的物种。
在西藏高原曾经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古象雄王国。在鼎盛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人口众多,疆域辽阔。
象雄王国穆氏王子辛饶弥沃佛陀创建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义,就是古象雄佛法。
从中国社科院翻译的国家重点专案《象雄大藏经》中,能看到佛教理论的根源所在。
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蒙古等地,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传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庙依然存在。
象雄文化在象雄经书中记载有1.8万年。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辛饶弥沃佛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
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伊拉克)、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位于东亚)。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在亚洲附近?因为人类起源于喜马拉雅,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
原始宗教起源于喜马拉雅,象雄文化就是证据。
在苏美尔王朝,每个城市国家的中心,是该城市的保护神或保护女神的庙。每个城市国家,由一个主持该城市的宗教仪式的祭司或国王统治。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为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这类记录在出版史学界也被称为泥板书,可以被定期约为公元前36世纪。
苏美尔这个名字并不是苏美尔人自己的称呼,而是其他人给他们的名字,最早使用这个名字的是阿卡德人。
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的人”(sag-gi-ga),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ki-en-gir)。
阿卡德人所使用的Shumer这个词,有可能是这个名称的一个地方方言的变异,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地方。
有的认为大禹也是西亚人,实际是大禹去过那些地方,有口传。大禹治水到了亚洲许多地方,学到了世界四大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