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最简单造纸的过程

时间:2019-09-02 19:29:38

造纸术可是追溯到中国古代,曾经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造纸术。今天小编分享一下最简单造纸的过程 其实没有大家想想的那么复杂。

最简单造纸的过程

纸,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要接触到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准备说出来,到底什么才是纸。

能用笔书写和记载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纸”吗?

成书于公元100年至121年间的《说文解字》中对“纸”的解释是:“纸,从糸,絮也,一曰苫也。”

絮,在古代指的是粗的丝棉。起码在汉代人的眼中,“纸”最早的意思,是一种丝制品,或是与丝质材料有关,可以书写的一种材料。

在文字出现之后,生活于中原的先民使用的书写材料从甲骨文到竹片、木片,再到缣帛。

因此,纸,最早的含义,指的就是这种缣帛。

但是这种缣帛与现代意义上的纸显然没有任何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纸”的解释是:“写字、绘画、印刷、包装等所用的东西,多用植物纤维制造”。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汇,是“植物纤维”。

而在《说文解字》中,对纸的意思还有另一个解释,是“苫”。苫(音山),意思为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至少从西汉开始,纸开始从丝制品的概念向植物(茅草)纤维概念转化。

植物纤维,也正是纸张得以大面积推广和使用的主要材料。

据范晔的《后汉书》中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造纸术的最早记载。

与《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生于同一年代的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用树皮、破布、破渔网(材料为麻)等植物纤维作原料,加水蒸煮、捣烂成浆,再均匀地摊在细帘子上晾干,而成薄纸。

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方法,为后世所做的最大贡献是,有效地降低了用纸成本,扩大了造纸原料。为以后广泛使用各种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但是,由于“蔡伦纸”使用技术相对比较粗糙,造出的纸张质量较差,当时的官方文书仍是以简牍、缣帛书写为主。

汉献帝时,东莱人(今莱州)左伯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方法,以麻料和桑皮为主要原料,既利用了桑皮的长纤维特性,又保留了麻料良好的滤水性。其纸洁白细腻,色泽光亮,纸张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纸,被称为“左伯纸”。

公元404年,东晋桓玄帝曾下令废简用纸。自此之后,纸张才得到真正的普及与推广,并渐渐取代帛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蔡伦对造纸技术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范晔所记史料无误的话),但这并不等于蔡伦就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在蔡伦之前,就已经有这种以植物纤维为主原料的纸张出现。如: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中,均发现了西汉时代的纸张。

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了一些垫衬青铜镜的麻类纤维纸残片,这些残片被称为“灞桥纸”,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期。

于是,这种纸被某些专家称为“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

不过,这种纸与蔡伦所造的纸有很大的不同。蔡伦造纸术中有个工序是“捣烂成浆”,也就是纸浆的工艺,在灞桥纸中是查觉不到的。

在陕西泾阳县高家堡西周早期古墓的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一种草制品的痕迹。经轻工部北京造纸研究所高工王菊华女士鉴定,这种草制品类似古埃及的“纸草纸”。

这是一种与灞桥纸基本一致的造纸工艺。

纸草纸,又称“莎草纸”。是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的一种纸张。

这种纸张,所采用的原料为纸莎草,是生长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带的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如芦苇一样长于浅水中。

埃及人将纸莎草割下后,去掉叶子、截断、轻剥去外层硬皮。以雪白内茎作为主材料,劈成尽可能薄的长片后,放入水中,浸泡六天。再置于窄窄的模板之上,以木槌敲打,挤尽水分。平摊在两层亚麻布中间,压出糖质黏液使之黏结。晾干后即成“纸莎草纸”。

埃及人用削尖的纸莎草或鹅毛作笔,用烟渣调水或菜汁为墨,在纸莎草纸上书写。写后将草纸卷在细木杆上,用细绳扎好,便形成卷帙。

英文中,“莎草纸”被写作“papyrus”,是纸(paper)的词源。

复旦大学史地学博士生导师葛剑雄教授在《纸草纸的兴衰》一文中提到:“纸草纸是古埃及人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是历史上最早、最便利的书写材料。正是纸草纸的发明和推广,才使人类可以不再用泥、石、木、陶、金属等材料记录文字或图画,也使古代大量信息得到传播和保存。”

纸草纸不仅是古埃及人重要的书写材料,也是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亚述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迄今为止,所发现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书写的纸草纸文献,达到十万份之多。

这些文献,记载了大量的古代法律、宗教铭文、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知识等资料,历经数千年,仍然清晰可见。

莎草纸所采用的原料显然是植物纤维,这与汉语字典中关于“纸”的概念,并无区别。

与蔡伦造纸工艺不同的是,莎草纸是将莎草片黏连而成,内部纤维并未被破碎。蔡伦所造的纸张则是对植物纤维进行破碎后,使之重新无规则的交叉排列。

“破碎”,成为这两种纸最大的区别。

因此,更严谨点的说法,应该是中国人发明了“破碎纤维造纸术”。

经久耐用、易于保存的羊皮纸与纸草纸,使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希伯来的大量史料得以保存至今。而在中国历史上,能保住汉代之前资料的,也只有甲骨文与竹简、木牍(包括一些刻于石上、金属器皿之上的铭文)。

反而是经过破碎、捣浆的“蔡侯纸”,没有任何的实物遗留至今。

一组国画详尽描绘造纸流程,用艺术和历史视角来讲述造纸过程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虽然在现今有些人不知道何原因,或者因为受某些观点影响,或者就是把中国的历史和对人类的历史的贡献架空,然后打击我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人否定“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或者弱化“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

实际真正懂中国史,或者对于中国古籍阅读到一定数量,对上面的那种“流行感冒病毒”式思想倾向,是非常鄙视和嗤之以鼻的。这些人无非是别有用心,居心叵测,并圈了一堆粉,这些粉们就是复制粘贴党,思想很容易被带偏带歪,很容易被洗脑,虽然他们天天说有民族自豪感的人被洗脑的,实际他们却是最容易被洗脑的一族,不过看到中国那么多某销的人很多,就明白有些中国人就是这么容易被人家三言两语洗脑了。

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历史了解的非常肤浅,平时也不愿意多读点书,除了刷网就是刷网,错把网上的一些言论当成正史看,而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越深的人,越不会被这些“看似正确的观点”左右。

关于造纸为什么受到偏爱?

回到正题:《新诗造纸书画谱》是绘制于清代,署名作者为:周开泰,但是史料记载周开泰资料不详。实际历代关于造纸流程的图和描述是比较多,有些是散落在不同的古籍中,有些则是像本文图一样形成组图。造纸术如此被一些画家钟爱,当然是同传统文化的笔墨纸砚有相当大关系 。文房四宝是文人和画家的必备工具,所以有所偏爱自然可以理解了。还有一部乾隆时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 Michel Benoist )在中国的记录资料编辑而成《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不过是水粉画的,是外国人视角看中国造纸术。

造纸术的历史发展:

造纸术是源于蔡伦在东汉发明出来的。实际在西汉就出现了类似于造纸的工艺,同中国古代另一领域有很大装系统,中国的蚕丝业非常的发达,但是在缫丝时会产生恶茧、病茧等,但是古代人们并没有直接扔掉,而是用漂絮法制取丝绵,丝绵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好的丝会织成丝绸做衣服,但是这些“下角料”可以抽出来丝绵做冬衣的填充物或者做蚕丝被子。为什么不用棉花?因为棉花是在大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或者说最早也是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并大量种植的,所以在这些时期之前,御寒的主要填充物就是蚕丝业的副产品--丝绵。

有一定的佐证:比如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

当这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说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是有着渊源关系。

实际在中国古代书画界,书写不只是纸,很多书画名家也偏好在绢上写书法和绘画,这从大量存世的书画名作也能得到例证。当然绢也有其优于纸张的优势,保存周期也比纸张长。

只是记载汉代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比较少,所以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不能完全理解,后世的推测也只能做为参考,历史不是凭评测,而是要有文献和考古证据,就如同法律一样,即使在古代也要讲“三证齐全”方可定罪,就是口供、人证、物证才行,而不是如今有些人一样,用揣测就以为自己是了解了历史真相,可以随意认为这是历史真相。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

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但是蔡伦的功能肯定是不是忽视,他把造纸工艺进行了改进,贡献自然是非常大的。

不过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因为棉花当时还没有大量种植的所以主要的衣服成分还是苎麻和大麻。

但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即使现代有些纸张因为对墨不友好,所以宣纸一直处于书画界主流纸张,当然宣纸到唐代左右才成熟并成为书画界主要使用的纸张,而原料则是竹子,本文的就是以竹子制纸的过程。

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造纸:竹纸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而且古代人们的智慧还是在于竹子是速生树种,当年就可以成才,这样能保证纸张原料取之不尽,同时成本也非常变低,所以在唐代纸已经成为主要印刷书籍的材料。

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当然纸张变成书写和印刷载体也是经历长时期发展才变为主流。纸有成为书写工具之前主流是生活用纸,比如包装、草纸或者如厕的纸。

蔡伦的造纸术改进: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造纸术和印刷术可以说是推动了中国文化方面的飞速发展:

普及一种工艺和材料,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取材容易,资源丰富,这决定成本,比如竹子就是在各类树种是速生,当年成材,而且取之不尽。二是制作工艺成熟简单,技术难题攻克,自然成本也能降下来。

总结下来就是成本决定普及程度,而在唐代造纸术的发展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造纸成本的降低普及自然也让印刷术成本也变低,也促进了印刷术的高速发展。

雕版印刷也是在唐代得到高速发展,初期虽然是主要用于佛经的印刷,到了宋代纸张工艺更为先进(所以宋代称为弱宋只是指军事方面,在文化经济方面,宋代是中国的历代中是可以称为首位的,后面会继续论证),印刷术更为先进,所以宋代在历代的书籍不只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有大量的科技类的书籍,到了明清两代,翻刻大量的宋代的书籍充分说明宋代书籍传世非常庞大的。即使日本也有大量的书籍翻刻于宋原本。

宋代的纸钞出现,也肯定是得益于两个因素影响: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高超程度。纸钞毕竟是容易磨损,而且防伪功能也很重要。所以造出来的纸的质量和印刷的工艺高超才能保证纸钞的流通功能。

相关文章
胡亥当了几年皇帝
胡亥当了几年皇帝

导语:胡亥也是一位皇帝,当然了,作为皇帝首先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亲贤臣远小人才....

大帝归来之秦始皇
大帝归来之秦始皇

秦国从建国之初,到后来一统天下,前后经历几代人的勤奋努力,才为秦国统一诸侯奠....

名人简短事例50
名人简短事例50

听一个名人故事,学习一段人生经验。今天小编分享一下名人简短事例50 简短的....

西周皇帝列表及简介及
西周皇帝列表及简介及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朝代,是由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

同学们到了七年级,我们的语文课本也变了颜色。大家还记得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