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纪 隋或隋以前
、等地发现的数千张模印像,是隋朝或隋朝以前的遗物,是由盖印向木刻刷印过渡的印制形式。
陆深《河汾燕闲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有人据此说印刷始於隋朝。
七世纪初 隋
文献记载隋朝卢太翼目盲摸书而知其字。有人认为他摸的是书版。但此书版究属雕版印刷用的书版,还是供拓印用的木版,难以断定。
636年 唐贞观十年
明朝史学家邵经邦着《弘简录》记载,唐太宗於贞观十年曾下令″梓行″长孙皇后的遗作《女则》。这是文献记载、现知最早的印本书籍。据此可以确认印刷术在唐贞观十年(636年)之前已经用於书籍印刷。
七世纪 唐初
1974年在西安唐墓出土的经,其随葬品均为唐初或隋朝遗物,陕西省考古鉴定为唐初印刷品。
649年之前 唐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纸牌叶子格。
《考古图录》记有″缕花模版″。缕花模版属″孔版″。出现时间大约与雕版印刷同时。秦汉以来的织物漏印远早於此。
645-664年 唐贞观十九年至麟德元年
唐玄奘从回国(645年)后,曾″用回锋纸印像,施於四众,每岁五驮无余″。这是应用印刷术的最早记载。
699年前 唐武周初、中期
1906年在地区出土了带有武则天所创″制″字的《妙》印本。
七世纪后 唐
唐朝流行印花布,布的图案是印的。唐之夹缬术源於秦汉,含织物筛
版漏印。当与丝
印刷术的发明有关。
704年前 唐长安四年前
庆州国发现的汉文《无垢大经》,经专家考证认为是中国唐朝武则天执政期间的雕版印刷品,时间在唐长安元年至四年(701-704年)间。系早期印本书之一。
713-741年 开元年间
唐开元年间印刷的《开元杂报》,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印制的报纸。
762年 唐肃宗宝应元年
唐上都(长安,今西安)东市大刁家雕印历书,是现知最早的雕印历书。东市大刁家是现知最早的雕印坊肆。
770年 唐代宗大历五年
日本现存被认为是770年雕印的《百万经》,是现存较早的印刷实物。雕版印刷发明於中国已成定论。说明在此之前,印刷术已经传到日本。
783年 唐德宗建中四年
唐市场上出现了商人的纳税凭证印纸。
824年 唐穆宗长庆四年
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中,有″缮写模勒,炫卖於市井″的记载。
825年 唐敬宗宝历元年
扬州、越州一带,有人刊印元稹、白乐天的诗文售卖,或用以酒茗。
835年 唐文宗太和九年
东川节度使冯宿奏清禁止板印时宪书。
847-849年 唐宣宗大中元至三年
最早的烧炼书,一个炼丹的传记《刘宏传》,在今江西境内雕印数千本。
861年 唐懿宗咸通二年
最早的印本医书《新集备急灸经》雕版印刷。
865年前 唐懿宗咸通六年前
西川(今四川境内)雕印《玉篇》、《唐韵》。
咸通六年(865年),日本来华宗睿回国时带走的杂书中,有西川印子《玉篇》、《唐韵》各一部。
现存故宫博物唐吴彩鸾手写《唐韵》,是现存最早的旋风装本。
868年 唐懿宗咸通九年
现存英国博物馆、在石窟中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蜜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的印本书。
869年 唐懿宗咸通十年
东都(今洛阳)敬爱惠礭募新刻印《律疏》。
877年 唐僖宗干四年
唐干四年所刻历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本历书。
883年 唐僖宗中和三年
柳□随僖宗入蜀,在成都所见印本书多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印刷质量不佳。
唐末,成都有樊赏家书铺印售历书。
唐末,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印的″本″,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中、合刻本。
909-913年 五代前蜀武成二年至永平三年
任之远雕印的《广义》,是的最早印本。
921年前 五代后梁龙德元年前
后梁已有《徐寅赋》印本。
923年 前蜀干德五年
前蜀释昙域刻印贯休着《月诗集》。
932-953年 五代后唐长兴三年至后周广顺三年
后唐宰相冯道同李愚奏准刻印《九经》。历经四朝、22年。这是中国监本之始,也是历史上宏大的雕印工程。同时还刻印了《五字》、《九经字样》;后来又刻印了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935年前后 后蜀明德二年前后
后蜀宰相毋昭裔在成都自己出资刻印《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书,被认为是中国″家刻″之始。
937-942年 后晋天福二年至七年
青州(今山东)有人售卖关於的雕版印本《王公判事》。
936-943年 后晋天福年间
明朝杨守陈有″……晋天福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笔写″之说。
939年前后 后晋天福四年前后
吴越释延寿刻印《弥经》等经,并亲手刻印弥塔图14万本。
947-950年 后汉天福(后汉延用后晋年号)十二年至干佑三年
曹元忠於瓜州(今)雕印和、大毗沙门王等像,上图下文,注有匠人雷延美字样。雷延美是现知最早的刻工。
953年 后周广顺三年
后蜀宰相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刻印《九经》。
955年前 后周显德二年前
后周文学家和凝,擅长短歌艳曲,自己将自着文集手书上板,刻印数百帙送人。这是历史上文学家刻印自己着作的最早记载。
956-975年 后周显德三年至宋开宝八年
吴越国王钱弘俶(钱俶)刻印《一切心秘全身舍利宝箧》,舍入西关砖塔(今杭州西湖雷峰塔)内。
956年 宋太祖干德三年
吴越国王钱弘俶(钱俶)雕印《宝箧》84,000卷。
971-983年 宋太祖开宝四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宋太祖赵匡胤命高品、张从信赴益州(今成都)监雕大经5,000多卷,世称《开宝》或《宋开宝刊蜀本大经》。历时12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雕之始。
973-974年 宋太祖开宝六年至七年
宋朝国子监雕印《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更名为《开宝重定本草》。
974年 宋太祖开宝七年
吴越国王钱弘俶(钱俶)用绢素刷印了24种像,计2万本。
975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
吴越国王钱弘俶(钱俶)印施经语塔图像,有数字可考者已达622,000卷。
981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太平广记》於太平兴国六年正月奉旨雕版,但因书中内容″非后学所急需″,而未及时付印,置版太清楼贮存。
985年 宋太宗雍熙二年
宋国子监刻印《五经正义》。
990年 宋太宗淳化元年辽统和八年
在山西应县宫木发现的辽代《上疏科文》,是现存辽代有日期记载的早期雕版印刷品。
994年 宋太宗淳化五年
宋朝改国子监印书钱物所为国子监书库官,掌史群书,以备朝廷宣索、赐予或。
1003-1038年 宋真宗咸平六年至宝元元年
辽统和二十一年至重熙七年辽代刻印大经《契丹》,又称《辽》,计六千余卷。1974年7月28日在山西应县宫木一像发现了《契丹》残卷。
1005年 宋真宗景德二年
四川出现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纸币″交子″。″交子″出现在,由商人们自由发行。
1007年 宋真宗景德四年
辽宗统和二十五年辽燕京悯忠刻印《形像中安置法舍利记(集撰)》。
1023年 宋仁宗天元年
宋朝正式设″交子务″於益州,发行纸币″交子″,世称″官交子″。这是中国从事纸币印刷和发行之始。
1025年 宋仁宗天三年
宋国子监刻印《五经》。
1027年 宋仁宗天五年
宋国子监校定、印刷《黄帝内经素问》、《难经》、《铜人针灸》等书。
1041-1048年 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
北宋雕印工匠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制作的,世称泥活字。在研制胶泥活字前,他首先研制的是木活字,因木活字沾水(印刷用水墨)膨胀且粘药,后改用胶泥制字。毕升的发明被认为是印刷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
1044年 宋仁宗庆历四年 辽重熙十三年
契丹贵族志智和尚募钱三百万,在燕都(今)刻。
应县木塔出土文物中,有彩印画多件。其中,《炽盛光降九曜星官房宿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最大、最精的刻印填色版画;三幅《释迦说》为世界现存最早的绢本彩印画。为宋辽时已有套印术之实物证据。
1059年 宋仁宗嘉佑四年
王琪在苏州刻印杜甫《杜工部集》一万本。
1064年 宗治平元年 辽清宁十年
治平以前,宋朝刻书需申子监。此规定到熙宁年间才松驰下来。
辽禁止私印文字,将书传入宋境者罪至处死。并下诏求书,命儒臣校雠,以补书之缺。
1071年 宋神宗熙宁四年
诏令司天监负责印卖日历,禁止私印。
赐《大经》版於显寿院刷印。
1080-1103年 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徽宗崇宁二年
福州东等觉院冲真等,於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发起募款,雕印《大经》,世称《福州东大》,简称《福》,又称《崇宁万寿大》。全六千四百三十四卷,四百七十九函,经折装。
1086年 宋哲宗元佑元年
旨令在杭州雕印《资治通鉴》。
1094年 宋哲宗绍元年
宋京城有人喊卖用蜡版印刷的″新科状元名单″。此为现知最早的蜡版印刷。
宋代除由门下后省每日编定、报行天下的官报《朝报》外,还有《内探》、《省探》《衙探》等名目繁多的报纸在发行。报纸印刷得到较快的发展。
1103年 宋徽宗二年
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印刷了《说观》。现存该经印本残页,为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
1105年 宋徽宗崇宁四年
令诸路更用新钱引,按新样印制。唯四川仍如旧制。
1112-1151年 宋徽宗政和二年至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福州开元雕印《毗卢大》六千一百三十二卷。
1114年 宋徽宗政和四年
宋徽宗将自太宗以来搜集的遗书,着令刘光道校定后,送往福州闽县光孝观(或称万寿观),令福州知州黄裳招工雕版,定名为《万寿道》,又称《政和万寿道》。
1126年 宋钦宗靖康元年 金天会四年
金攻陷宋之东京开封后,三番五次地索要国子监秘图三馆的秘书文籍,以及国子监印版、释版。宋人押书版和馆中图籍,送往金营交割,造成宋及宋前图籍的重大损失。
1130年 宋高宗建炎四年 金天会八年
金朝在平阳设立经籍所,刊籍。
1134年 宋高宗绍兴四年
王永从出私财,在湖州思溪园觉院开雕《大经》,计五千四百八十卷,世称《思溪园觉》,简称《思溪》。
1135年 宋高宗绍兴五年
宋令各州县将现存书版各印三帙,由官付纸墨工价。
1138-1173年 宋高宗绍兴八年至宋孝宗干道九年
金刻《金》,又称《赵城广胜》,简称《赵城》。《金》的刻工多是。现存四千多卷。卷轴装式。
1139年 宋高宗绍兴九年
宋下诸州学,取旧监本书雕版印刷。
1144年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
诏令诸军应有刻版书籍,并用黄纸印一帙送秘书省。
1151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宋高宗令将国子监之缺书刊版印行。
1153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
冯◆以俸资,先后印施经《大》、《小》各四十八。
1154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金贞元二年
金发行钞券″交钞″,刻印一贯到十贯大钞,一百到七百小钞,以七年为界,可以旧换新。
宋绍兴年间,有关子、公据、淮交等纸币刊印、发行。
1155年 宋绍兴二十五年
宋杨甲所编《六经图》中刊有《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为现存最早的印刷地图。
1160-1161年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用铜版刷印纸币″会子″,次年置会子务,隶属都察场行在会子库。
1164-1166年 宋孝宗隆兴二年至干道二年 金大定四年至六年
金朝刻印并颁行用女真族文字翻译的《尚书》、《史记》、《汉书》等书。
1180年前
西夏地区用木活字排印了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教书籍。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183年 宋孝宗淳熙十年 金大定二十三年
金朝用女真族文字雕印《孝经》千部,分赐护卫亲军。
1183-1190年 宋孝宗淳熙十年至宋光宗绍熙元年 西夏干佑十四年至二十一年
西夏刻印西夏文《立义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西夏仁宗散施番汉《观上生兜率天经》十万卷,汉《行愿经》、等五万卷。西夏罗皇后也刊印西夏文经《十二国》、《类林》、《孙子兵法》等书。其中多附有精美。
1188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金大定二
金世宗诏见丘处机,令其将宋朝南迁时遗留下来的版付中都(今)天长观,观中孙道明又访得遗经千余卷,雕印成一,计六千四百五十五卷(一云此七千八百多卷,完成於1143年),题为《大金玄都宝》。这是历史上经典的大规模雕印工程。
1189-1195年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至宋宁宗庆元元年 金大定二十九年至明昌六年
金济州普照僧知照,闻京师(今)有经版,特去该,用钱二百万刷印两携归。
1191年 宋光宗绍熙二年
宋代着名书坊建安余仁仲的《万卷堂》,刻书颇多。本有1191年刻印的汉朝何本休撰《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十二卷。余氏刻书,历经数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肆。
1193年 宋光宗绍熙四年
宋周必大用胶泥铜版移换摹印自着的《玉堂杂记》(较此更早的西夏文泥活字本实物已发现,正在鉴定中)。
1200年 宋宁宗庆元六年 西夏天庆七年
西夏刻印汉文与对照本《密园因集》。
1223年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 金元光二年
金朝用绫印制″元光珍宝″。金末大量印发纸币,使纸币迅速贬值,二万贯纸钞只能买到一张饼。
1230年 宋理宗绍定三年
宋朝用绢印制书签,质量很好。现存有绍定印本《山谷诗注》的蓝色书签,为绢印品。
1231-1232年 宋理宗绍定四年至五年
江府(今苏州)碛砂延院募缘,设″大经局″,雕印《大经》六千三百六十卷,史称《碛砂》。该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完工。历时91年。
1237-1244年 宋理宗嘉熙元年至淳佑四年 太宗八年至乃马真后四年
秦志安(宋德芳),在平阳玄都观开局雕印《玄都宝》七千八百多卷。因系宋德芳所为,故又名《宋德芳》。
1239年 宋理宗嘉熙三年
宋安吉州(今湖州)思溪资福刊五千七百四十卷,世称《资福》。
1241-1251年 宋理宗淳佑元年至十一年 太宗十三年至宪宗元年
杨古用改良了的泥活字版印刷术,刷印了《朱子小学》和《近思录》等书。
1246-1247年 宋理宗淳佑六年至七年
宋朝大量印发纸币″会子″,数额高达六亿五千万贯,更於次年起不立限,新旧钞同时并用。导致纸币大幅度贬值。
1260年 宋理宗景定五年
元年印发″宝钞″,铜版印刷。
1264年 宋理宗景定五年
宋印刷颁行″金银见钱关子″。近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发现关子印版八块。
1269-1324年 宋度宗咸淳五年至元泰定元年
宋杭州附近的余杭县白云山大普宁刊印《大经》,世称《普宁》,计五千九百三十一卷。
1271年前 宋度宗咸淳七年 元至元八年前
有人铸锡作字(锡活字),以铁条贯之界行印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因锡活字难於施墨而未能久行。
1273年 宋度宗咸淳九年 元至元十年
元雕印官撰之《农桑辑要》颁发於民。到元延佑年间又重印《农桑辑要》一万部。
1277年 宋端宗景炎二年 元至元十四年
元世祖於京师命三十六,分赐归化之外方。
1287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元世祖印发″至钞″,与″宝钞″通行并用。
1289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宁波刻工徐汝、周洪举在日本刻(元、明二朝有五十名中国刻工在日本刻书)。
福建中书省魏天佑於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刻印《资治通鉴》。
1290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元代刻书着名的″兴文署″,刻印《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和《通鉴释文辨误》等书。
元世祖迁使去高丽(今)修补经。
1294年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福建建安书堂首创书名页,后又创带图书名页。为中国书籍有书名页之始。
1298年 元成宗二年
元朝农学家王祯,创制木活字三万多个,并发明排字架和排字法,印成《旌德县志》百部,并在《农书》末刊印了他自着的《造活字印书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活字印刷史料。
1300年前 元成宗年间之前
现存尔文木活字,是在石窟发现的、公元1300年前的遗物。
1305年 元成宗九年
元朝开始雕印《十七史》,为元九路本。
1306年 元成宗十年
元松江府僧录广福於杭州施刻《碛砂》千余卷;印造杭州路大万寿河西字(西夏字)大三千六百二十卷、三十余,施於宁夏永昌等院;印施汉本《大经》五十余;福州开元庄严重刻补《毗卢大》经版一副。
1307-1332年 元成宗十一年至文宗至顺三年
元朝刻印蒙文本《图像孝经》、《图像列女传》、《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和《蒙文通鉴节要》等书,颁行各路。
1308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
泉州城水陆募缘雕印《毗卢大》。
1308-1311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至四年
元朝刻印《蒙文大》。
1310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
(今)史学家拉希德丁着书《世界史》,书中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
1312年 元仁宗皇庆元年
久居的元朝驸马、高丽()国王王璋,为祝贺元仁宗躬万,刻五十,四方。
1312-1320年 元仁宗皇庆元年至延佑七年
西嘉木样在后奈塘刻印《文大》。
1315年 元仁宗延佑二年
建阳后山万寿堂陈觉琳募缘雕印《毗卢大》。
1322年 元英宗至治二年
马称德在奉化仿王祯刻制木活字十万个,用活字版印成《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和其他一些书籍。
1324年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浙江杭州西湖书院刻印马端临着《文献通考》三百八十四卷。
1328年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 天顺帝天顺元年文宗天历元年
元刻印天历元年历日计三百一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本,分大历、小历和历三种。
1329年 元文宗天历二年
元设立广成局,专管刻籍事。
1340年 元顺帝(后)至元六年
湖北江陵中兴路资福刻印无闻和尚注释的《经注》,印红色,注文印黑色,卷首扉画用朱墨两色套印,是现存最早的双色套印本经。
1347年 元顺帝至正七年
被喻为″宇宙奇观″的《大元一统志》在下杭州路刊版印行,计一千三百卷。
1350年前后 元顺帝至正十年前后
大量印发纸币,致使纸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1361-1362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杭州西湖书院开始重刻、修补宋朝国子监遗留下来的书版。
1372年 明太祖洪武五年
明朝雕印的第一部大经,奉旨在金陵(今)蒋山开雕,世称南本《大经》,简称《南》。全六千三百十一卷(又曰六千三百三十一卷),於明成祖元年(1403年)完工。
1383年 明太祖洪武十六年
江苏句容县杨馒头,与银匠合谋明钞锡版刷印,其印品文理分明。杨馒头为此获罪被斩。
1385-1386年 明太祖洪武至十九年
奉大量印制《大浩续编三编》,要求臣民务要家人。有此《大浩续编三编》者,偶有所犯,可减等治罪。
1403年-1408年 明成祖元年至六年
《大典》编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由二千名学者在1403年——1408年编成(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1404年 明成祖二年
令修补国子监经籍版,刷印《列女传》一万本,赠送各国。
1410年 明成祖八年
明成祖令番经厂刻印《番》、《文大》,并先印一送五台山。
1420年 明成祖
明郑和刻十,南北各。
1420-1440年 明成祖至英宗正统五年
於1420年(又说1411年)起刊印北本大经《北》,计六千三百六十一卷。
1443年 明英宗正统八年
(今越南)黎朝梁如鹄两次奉使来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技术,乡人以法刻书。
1444-1447年 明英宗正统九年至十二年
明正统九年,开雕明成祖朱棣命四十三代张宇初纂道五千三百零五卷。於正统十三年(又曰正统十年)竣工,世称《正统道》。
1490年 明孝宗弘治三年
无锡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一云锡活字)排印《宋诸臣奏议》,后又排印唐朝、宋朝诗文、水利等古籍多种,行销各地。本有弘治五年的《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的《文苑英华辨证纂要》等多种。
1498年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
金台岳家刻印的《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和1515年(正德十年)刻印的《日记故事》,都是上图下文,为早期的连环画书。
1505年前 明孝宗弘治前
常州有人采用铅活字排印书籍。
1506-1521年 明武宗正德元年至十六年
印成彩色印品《迹图》。
1521年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
无锡安国采用铜活字排印正德《东光县志》。安国用铜活字印了不少书,几与华燧齐名。
1522年后 明世宗嘉靖年间
以梅、兰、竹、菊、翎毛为特长的《高松画谱》的雕印本问世。这是版刻画谱中的早期印品。
1567年 明穆宗隆庆元年
印刷书籍上出现了横轻直重、字形方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字″。
1573年 明神宗万历元年
明神宗朱翊钧之母慈宣文明肃皇太后於万历年间为《北》续刻诸集四百一十卷八。使《北》(简称《北》)增至六千七百七十一卷。
1581-1644年 明神宗万历九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湖州凌(蒙初)闵(齐急)二家族彩色套印图书一百四十多种。
1582年 明神宗万历十年
僧道开南游,发刻,确定以《南》、《北》、《旧》三本校定、刻印,称《嘉兴》,又名《径山》。於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始刻版,至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完成。其间散於多处刊版刷印,有《续经》、《又续经》之补入,最后汇成全。
纪前后
明代版画,盛极一时,尤以徽派为着。徽派又以黄氏为着。所刻《程氏墨苑》、《方氏画谱》、《方瑞生墨海》,既是墨苑标本,又是版画丰碑。
1584年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
中国最早的书《畸人奇规》在广东肇庆刻版印行。
1590年 明神宗万历
欧洲士在澳门用活字印刷拉丁文《日本派赴罗马之使节》。
1593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
中国刻工约翰维拉(教名)到菲律宾,在马尼拉刻印《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中文本和太格罗文本。
1596-1606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
国子监根据南监本重刻《二十一史》;并刻印了李时珍着《本草纲目》。
1599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云南丽江木增土司用银粉刷印《》。
1625年 明熹宗天启五年
西安刷印法国金尼阁着、明张赓译《况义》,为伊索愚言的最早节译本。
1626年 明熹宗天启六年
江宁吴发祥四十八岁时,在用餖版印刷术刻印了颜继祖的《萝轩变古笺谱》。这是现存最早的餖版印刷品。
1627年 明熹宗天启七年
徽州胡正言於,用餖版印刷术套印了《十竹画谱》。
1638年 明崇祯十一年
用朱墨双色套印吴国辅等编制的古今对照的历史舆地图《今古舆地图》。为现存最早的套印地图。
1644年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胡正言在用餖版、拱花术刷印了《十竹笺谱》。
1646年 清世祖顺治三年
清内府刻印现存最早的满文印本《满文洪武要训》。
纪末前后 明神宗万历后期到清顺治初中国古代刻书名家毛晋,刻印书籍六百多种,四部俱备,校勘精当,雕印认真,流传甚广。
1661年前 清世祖顺治前
镇江刊印中国早期的书(印本)《正教真诠》。
1680年 清祖康熙十九年
清於武英殿左右两廊设修书处,专管刻版印刷、装潢书籍。
康熙刊武英殿版《蒙文大》。
1718-1719年 清祖康熙五十七至五
用西洋凹版雕刻铜版印刷《康熙皇舆全览图》;泰安徐志定创制瓷版,用瓷版″磁版″刷印张尔歧《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
1725-1728年 清世宗雍正三年至六年
清内府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分六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约一亿字。
1732年 清世宗雍正十年
清内府用活字排印朱墨两色的《谕旨》,文用墨,批用朱,世称《朱批谕旨》。
1736年前后
浙江新昌吕抚创活字泥版印刷工艺,并用泥版印刷了自着《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书中记载泥版甚详,为世界泥版印刷之始。
1735-1738年 清世宗雍正八年至高宗乾隆三年
雍正刻印汉文大,俗称《龙》,用双面梨木版七万九千多块。
1739年 清高宗乾隆四年
武英殿刻印《十三经》、《二十一史》。
1752年前后 清高宗乾隆十七年前后
后奈塘刻新版《文大》。
1763年 清高宗乾隆二
用满、汉、、回、蒙等文字刻印《钦定西域同文志》。
1770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
法国士蒋有仁雕刻《干隆十三排地图》铜版一百零四块,印刷了一百套。
1773-1790年 清高宗乾隆三至五十五年
清刻《满文大》又称《国语大》。
1774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
意大利人郎世宁等绘《干隆平定四部得胜图》十六幅,法国利巴等将其刻制铜版,由蒋有仁在中国印刷。
武英殿刻成大小枣木活字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书籍一百三四十种。
1778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历时七年之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由纪昀等360多位、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1783年 清高宗乾隆四
中国自己雕刻的铜凹版《圆明园铜版画》二十幅刷印成功。
1807年 清仁宗嘉庆十二年
镇总兵官武隆阿刻制铜活字,印刷《谕广训注》。
英国士马礼逊到澳门,雇人刻制中文活字字模铸造铅活字,这是在中国境内采用铅活字制作中文活字之始。
1814年 清仁宗嘉庆十九年
英国士马礼逊国和其助手米怜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继续致力於用铅活字印刷术制作中文活字,印刷中文书籍。
1815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
英国印工汤姆氏在澳门雕刻金属活字,印成《马礼逊字典》。这是在中国境内用铅活字印刷术排印中文书之始。
1819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
马礼逊派人在马六甲设立的印刷所,用中文铅活字印成第一部中文《新旧约经》。
1825-1846年 清宣宗道光五年至六年
福州林春祺刻制大小铜活字四十多万个,印刷了《音学五书》等书籍。
1832年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
苏州李瑶用毕升遗法,采用胶泥活字,排印了《校补金石例四种》、《绎史勘本》等。书中有″七宝定本,仿宋胶泥版印法″印记。
中国第一个石印工屈亚昂学习掌握了石印术。
1833年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
广州有人采用蜡版印刷《辕门钞》。
广州用木刻印刷、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美国教会将一份中文木刻送往波士顿,铸成铅活字运回中国,以备印刷美国教会书刊。
1836年 清宣宗道光十六年
法国人葛兰德研制汉文叠积字,以减少字模和铅字种数。后因排版繁复,质量欠佳,行之未久。
1838年 清宣宗道光
中国早期石印品、英国人麦都思用石印术印刷的《各国消息》在广州出版发行。
法国巴黎皇家印刷局用汉字木模浇铸铅版,然后将铅版锯成铅活字,在中国印刷教会文件。
英国士台约尔创制大小两种汉字字模,於战后在开局印刷。
1843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英国士麦都思在上海沪北山东路开办″墨海书馆″,运来一些先进的印刷设备,出现用牛拉动机器进行印刷的。
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美国会在澳门设立″花华房″。人谷立继台约尔继续雕刻字模,更做小字和数目字数种,并铅字。
安徽泾县翟金生,费三十年心力,与其子孙创制大、中、小、次小、最小五种泥活字十万多个,印成《泥版试印初编》、《屏书屋初集》、《水东翟氏宗谱》等图书多种。
1845-1859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至文宗咸丰九年
美″花华房″迁至宁波。人姜别利首创电镀汉文字模,制成大小活字七种,与中国现代活字号数基本一致。
1850-1852年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至文宗咸丰二年
广东山镇唐姓印工铸造锡活字二十多万个,分大中小三副,印成《文献通考》等书。
1850-1864年 清文宗咸丰元年至穆宗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元年至十四年
太平天国刻印《幼学诗》、《天条书》、等书籍四十多种。并印发″天国宝钞″贰佰文。
1853年 清文宗咸丰三年
清印发″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1858年 清文宗咸丰八年
华人伍廷芳在创办了中文报纸《中外新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单张式报纸,为报纸由书本式改为单张式之始。
1863年 清穆宗同治三年
曾国藩首创″金陵书局″,为清各省官书局之始。
1864年 清穆宗同治三年
法国会在西什库创设遣使会印书馆。该馆具有排印中、日、梵、德、英、法、意、荷、、波兰、希腊、拉丁、希伯来、兰芒、叙利亚、马来、大宛,以及中国满、、蒙等少数文字的能力。
1865年 清穆宗同治四年
上海江南制造局成立,先后翻译、铅印科技图书一百七十八种。
1872年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英商美查创办上海《申报》。后归华人自办。《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报,相继出版七十七年多,并首先采用英人发明的泥版铸铅版工艺,引进手摇印刷机印刷。
1874年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上海″点石石印书局″和″图书集成铅印书局″创立。
1875年 清德宗光绪元年
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首用珂罗版印刷工艺,印刷《母》等教会图画。
1876年 清德宗光绪二年
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首用木制机架的石印机印刷。
点石印书局引进手摇石印机印刷图书。
上海有正书局聘请日人龙田来华教授珂罗版技术。
1878年 清德宗光绪四年
清海关试办邮政,由上海总司署造册处用凸版印刷,印刷了中国第一枚邮票″海关大龙″邮票。
1881年 清德宗光绪七年
国人自办的″同文书局″、″拜石山房″两石印书局创立,与英人办的″点石印书局″成三足鼎立之势。此后十五年内,中西五彩书局、鸿文书局、彩文书局、崇文书局,以及遍布宁波、广东、苏州、杭州、武汉等地的石印书局和工厂相继建立,石印术迅速发展、普及。
1882年 清德宗光绪八年
华人曹子挥在上海集资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机器造纸厂上海机器造纸厂。
1888年 清德宗光绪十四年
元和王肇鋐游学日本,学会雕刻铜凹版印刷术,并於次年着《铜刻小记》。
1890年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
上海修文书局首先采用″纸型″,用纸型浇铸铅版印书,为中国应用纸型之始。
1895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中国历史上首家印刷机械修造厂李涌昌机器厂在上海创立。
1897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成立。由宁波鲍咸恩三兄弟等五人集资创办。商务印书馆建立后,采用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打破多年来外商垄断中国印刷业的局面。迄今九十余年,印书数万种。
1898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价格低廉的日本仿欧式印刷机输入中国,各厂多采用之。
1901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试制照相铜锌版成功。
1902年 清德宗光绪二
赵鸿雪先生在上海文明书局,根据西文书刊所载,自行研制铜锌版,历数月而告成。同年又试验珂罗版,亦告成功。
上海电报馆仿日本字架,将″架″改成″统长架″。
1904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
上海文明书局始用彩色石印术。
清军咨府所属″京师测绘学堂″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印刷教育的制版印刷班。
1905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商务印书馆聘日本来华,开始凹版印刷。又从事彩色石印技术之改进。
1906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
中国始用英国发明的一回转印刷机(大英机)。
1908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北平(今)印刷局成立,并聘请美国雕刻家海趣来华教授雕刻钢凹版技术,开始雕刻邮票、印花、钞票等有价证券之凹版。海趣於二年(1913年)在逝世。
商务印书馆引进铅版直接印刷的印刷机。
1909-1911年 清宣统元年至三年
商务印书馆聘请美国施塔福,於改良照相铜锌版之余,试制三色版成功。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请回复【善本古籍】
消息:群聊